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34章(第3页)

第234章(第3页)

前世她对于菲律宾这个国家没有太过重视,相对于原时空中国的东南亚邻国而言,在中国刚刚突破第一岛链的时候,菲律宾的重要性并不算高。所以最近这几个月,她下功夫研究了一下菲律宾的情况,大感棘手。

第一个棘手的,就是美国的长期渗透和影响,说白了菲律宾的“中产及以上”,几乎都是美式生活方式的拥护者。在美国明显衰败之前,这种情况很难改变,这意味着如果要把菲律宾转变为一个根基扎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改造需要的深度,将是空前的。

第二个棘手的,就是在美国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性,在李思华看来,麻烦的程度,还超过了非洲。非洲很多社会的民族性,其实是原始社会的原始人,是社会没有成熟而形成的。但菲律宾,则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劣化版发展,犹如原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印度,积重难返。新时空的次大陆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做了切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垃圾人口”,都甩给了国大党印度。但是在菲律宾,没有甩的余地。

至于菲律宾30%以上的赤贫人口,倒不是最重要的。1980年这个4000万多人的国度,至少在城市中,就有数百万靠pagapg(就是厨余垃圾中的剩余未腐败食物,重新高温消毒)而生活,所以菲律宾的食物中毒率,大约是全球最高。

菲律宾马尼拉的金融区,高楼林立,犹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其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但也没有激发他们的反抗精神,反而是受到那种西班牙影响的躺平者居多。

所以李思华对菲律宾的判断就是,这里的革命,肯定是“亏本生意”,需要的投入极大,而效果反而堪虞。

相对于菲律宾庞大的人口规模,其矿产资源提供的助力,是非常有限的。在新时空,这个国家远比原时空更失败。原因是很简单的,中国一统东亚,新时空的菲律宾,得不到来自日本和其它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在两种制度对垒的背景下,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额,也非常可怜,这使得它在经济上就是一个亚洲的孤岛。

新时空菲律宾的发展动力,原来几乎都是来自美国,美国驻军带来的消费,美国利用菲律宾廉价的劳动力,转移的低端劳动密集型工业。幸好新时空没有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美国资本家的选择很少,所以转移来菲律宾的工厂算是不少的,菲律宾人赚取一些加工费,产品几乎都是返销欧美。但因为劳动力素质差,大致与墨西哥差不多,所以很难产业升级。

也就是说,菲律宾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包袱,如果中国像是次大陆国家革命那样,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几乎要负起无限责任,不但是最深度的社会改造,这需要海量的干部和教育人员;而且还需要大规模投资、大规模产业重塑(美国工厂肯定会撤退嘛)、大规模扶贫。更不要说这个国家的人口,是亚洲增长最迅速的。而中国能够得到的回报,短期几乎是看不到的。

以李思华性格的“天不怕地不怕”,对菲律宾深度研究之后,她也承认,自己有点怕了。至少,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从长计议,中国还没有到可以浪费自己力量的程度。

在她把自己的顾虑,与中央协商后,菲律宾革命的推动,被暂缓了下来,等待未来的契机。这样的谨慎,使得CIA在菲律宾埋下的坑,失去了作用。

中国在美国撤军后,加强了与菲律宾的经贸联系,目的是先从经济上,大致把菲律宾纳入中国经济圈。虽然菲律宾政府知道中国支持新人民军,但马科斯政府也只能容忍,他们不敢得罪中国,也觉得目前中国支持新人民军的程度,还属于可以容忍的,至少新人民军还没有发动对菲律宾政府的全面战争嘛。

第377章未来二十年的定国策

西元1981年的春天3月,华京已经是春意盎然,首都在濛濛细雨之中,让人感觉非常的清爽,吹面不寒杨柳风,天气已经没有那么冷了。

李思华带着即将卸任的总书记李洛、即将上任的新总书记袁浩云,来到了主席的居所。主席的身体已经不太好,被人搀扶着坐下,他现在说话也很慢,不过思维仍然非常清晰。

袁浩云内心有些激动,他已经有十年以上,没有能够亲自接触主席了。袁浩云是几乎完全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今年54岁,汉中人,父亲是过去的私塾先生,家境并不宽裕,算是城市的中下层吧。他大学毕业后参军八年,转业地方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西北从事农业工作,然后逐渐提拔,又在西南大区和东北大区历练多年,成为中央领导人种子选手,终于在2年前,被确定为新中国第4代的领导人。

这一次李思华带着两人,是向主席汇报中国在八十年代确定的未来二十年新国策,这是超级的大事情,主席虽然年老,但仍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当然要让他知道,并给出意见。

这个为期二十年的新国策,大致可以概括为“东方全面升级、连击西方根基、继续南方革命、培养北方盟友”这四句话,这是东西南北的“四方战略”。

东方全面升级,当然是指中国本土的策略。要求在资本、科技、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一次台阶式的跃升。

资本方面,是全面建成并运行4大资本池。即基础设施、组屋+商品房、产业、乡村这4个超大规模的资本池。

基础设施,以及组屋+商品房,传统产业,这是传统的三大资本池,以前是人民币发行规模的锚,以“基础性战略性资产(BSA)”作为人民币的基础,最重要的当然是基础设施和战略国企资产,例如中国现在已经达到了95万公里左右的铁路和高铁资产;已经突破了900万公里的干线和高速公路;中国民航所属的机场;全国高标准农田;红旗引水这样的史诗级工程等。

组屋同样是庞大的投资,当然也属于BSA的范畴,而最近10年,增加了商品房,因为规模也发展得很大了,毕竟国内的小富人群体,随着建国41年的经济顺利发展,规模和消费力都不错,虽然商品房几乎是组屋的10倍价格,购买的人仍然很多,逐步形成了庞大的资产。当然,在BSA篮子的考虑中,商品房的折扣率很大,只计算10%,基本是按组屋价值来设定的。那种市场溢价对于国家而言并无意义。

传统产业,自然是大量的矿山矿企,以及国家基础性的其它国企,例如军工企业、骨干建筑企业、钢铁材料企业等。

而在八十年代,要做的,就是除了进一步完善这传统的三大资本池,在产业资本池上重点要完善以混合制大型企业为主的科技产业资本,以及新增的以“农村资本化”为主的农业资本。

这样新的4大资本池,就使得中国人民币的货币基础更加稳固,人民币是一个“国家信用+资源+商品”为锚的实物型为主的货币,与西方单纯的“信用货币”相比,自然要稳固得多。人民币由于有4大资本池,所以锚定的是实物资产,而西方完全就是虚的,正因为如此,相对于人民币,这些年总的趋势,都是西方货币,包括美元,步步走贬。

原时空的美元,始而锚定黄金,然后锚定石油,在这个阶段,基本上也算是“国家信用+实物”的货币,但等到2020年后,美元就是完全的无锚信用货币了,导致了其它国家,多多少少地试图去美元化,以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科技方面的升级内容很多。最重要的目标,是到八十年代后期,完全建成初级互联网社会,普及个人电脑+互联网,形成基础的网络商业和生活模式,通过几十个混合制的网络大型服务平台+线上产业,以及配套发展的互联网关联线下产业,构筑完成互联网生活的基础,使得人民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生活,达到“线下可被线上替代50%”的程度。李思华现在不好多说,其实在她内心,基本上就是先用个人电脑,实现原时空2010左右的网络生活,主要的差别,大约就是缺少了手机,一切都要通过电脑,便利性相比原时空还有差距,而且网速,还不能达到她穿越前的程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对互联网发展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自然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网速的要求,当然不能是原始拨号上网了,而必须是首先通过宽带ADSL实现8M的数据传输速度,然后在八十年代末期实现光纤入户。

八十年代,也必须是非智能手机兴起的时代,并且在末期为智能手机完成奠基,使得中国在九十年代初期,即可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也即是说,九十年代,将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主体应用,从电脑走向移动手机。

其余大量的科技,其实都是以这个“10年+10年”的互联网进阶发展,来倒推发展计划要求的。李思华内心的大计划,就是要在2000年之前,全面提升中国的科技包括科技应用的水平,达到她穿越前,包括中国、美国两强在内的科技,曾经在原时空达到的水平。

这将是她努力为新时空留下的最大遗产之一,让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原时空同期20年以上,而如果再通过20年对美国的削弱,让其发展水平放慢10年,那将意味着,中国基础科技领先美国30年以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