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着在西域省采访的那两个新建中的“标准市”的照片,他一点都不怀疑,有了充分的水源,中国人在这里不再缺乏关键资源的条件下,荒漠的西北,终究会被他们变成另一个东北大区。
刚来中国两三年的时候,舍甫琴科将苏联与中国的差距,归因于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资源,所以那些超级工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当然让苏联相形见绌。但呆了那么多年后,他的视角,当然不会再那样狭窄,体制上的不一样,恐怕才是更关键的,斯大林时代苏联进行了庞大的建设,那时候的苏联人口,才有多少?现在的勃涅日涅夫时代,当然仍然有着不少的建设,可是相比斯大林时代,根本比不上,更不要与中国相比了。
翻阅着照片,他看到了一张自己与一个青年人的合影,他的手停了下来,这是自己在参观华为通讯的时候,与这家混合制央企的运营副总裁任振斐的合影,两人都笑得很灿烂,他对任振斐的印象很好,小伙子非常能干,很有思想,32岁就出任了这家央企的副总裁,前程远大。
华为通讯可是中国现在通讯系统的龙头企业,在中国的新兴产业上的地位,很重要的。这家企业,往往是中国混合制企业新制度的试验场和发源地,据说中国领袖以前曾经多次指示,在华为试行某种体制,让华为管理层在实践中,对之优化和提升,作为对全国的示范。
类似华为这样的混合制企业,正是舍甫琴科特别羡慕中国的一个方面,苏联体制下,没有人愿意试验这样的改革,而在中国,现在新兴产业中,混合制央企完全替代过去的全民制国企,成为了国家投资和运营管理的主流方式。
这种模式显然灵活多了,从体制上保证了管理层和科研人员的合理利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对比美国的水平似乎不够高,收益最多的创始人,也仅能分享2%的股权收益,但中国人说的是对的,完全的金钱刺激的话,只会诞生恶果,什么都要有节制,节制之下的企业发展,才会更长远。
还有中国人的私企,刚来中国的时候,这是舍甫琴科特别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中国到底还是不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允许私人作为小商小贩倒也罢了,还允许他们开办企业,而且可以把企业做到超级大?
现在他理解了,光靠属于国家这部分的人员,是无法动员全社会的经济潜力的,十多亿人的大国,公有制企业无论如何,是无法覆盖整个社会的,需要私有制企业作为补充。中国控制私有经济,并不是如同苏联一样的禁止发展,而是限制资本家的收入,实际上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创始人做大后能拿到的最高份额收益,就是对应总收入的2%。从这个意义看,私有企业就是混合制央企的一种变型,只不过没有国家投资罢了。
把照片都收了起来,放到行李箱中,舍甫琴科看了看手表,离开预约的出租车接他的时间,还有20分钟左右,还得等一会。
舍甫琴科的思维,又转到了情报工作上。相比搜集经济方面的情报,他在其它方面其实乏善可陈。并不只是他而已,整个克格勃在中国的情报网络,其实作用都比较小,很少有能让总部动容的重大情报。
这当然有人种的原因,中国的人种都已“汉化”了,苏联人包括内部的中亚人等,不仅在容貌上有大的区别,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构成了一种“高进入壁垒”,KGB依靠本国的人员,很难在中国有什么突破,根本上要依赖发展的中国本土间谍。
在中国建国之初的十年,说实话人手并不难找,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国领袖们,发起了可以被称之为“文化革命”的运动,大量的旧式民国知识分子,被驱逐出知识领域,他们满腔愤懑,很容易就被说服。
但是找这些人,在情报上没有什么用,他们本身就是被中G新体制驱逐的人群,属于中国社会的边缘分子,从他们那能得到什么机密情报呢?
对中国体制内干部的渗透,一直就不顺利,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被发展的下线,几乎都是没有太多重要性的,偶尔有做到了重要位置的,但流官制度让他们的影响力很有限,得到的情报很快就过时。
KGB内部的说法是:相比中国,美国就是一个真的有无数孔洞的筛子;中国看上去没有苏联的严密,也是一张筛子,但在筛子里面,却有一层看不见的“暗网”,不警觉的话,很容易掉进去。
舍甫琴科自己的体会是,最关键的,是中国一直发展很顺利,他们从1939年建国开始,几乎是一路狂飙,从一个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顺利地建成了现代体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最强,单单是通过他们的世界革命推动,建立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有25个了,这自然给予中国人强大的自信心和自尊。
这样的背景下,体制中所有的人员,几乎都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怎么会有多少人愿意做间谍呢?克格勃发展的所谓中国间谍,最终被证明是中国情报机构钓鱼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何止一件两件。
时间到了,舍甫琴科拉着行李箱,走出公寓的门口,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已经住了几年的寓所,曾经他在中国的家。
再见了中国,我会想念你的。伟大而美丽的国度,是我生命中最值得回忆和眷恋的一段人生。
他的身影,消失在了楼梯口。
第367章南美第二阶段:目标秘鲁
西元1978年3月,秘鲁中西部,拉利伯塔德省,阿尔多契卡马煤矿(初兴煤矿)。
陶志明与重房信子,视察着这个“背后有美国财团背景”的秘鲁初兴集团投资的大煤矿,这是南美少见的大煤矿,除了哥伦比亚,大概就属秘鲁的这个地区,煤炭的储量最丰富了,储量有11亿吨,品质还不错,完全可以作为哥伦比亚以外的根据地第二煤炭来源,如果秘鲁革命能够成功的话,短期内秘鲁煤炭资源对于根据地的重要性,还要超过哥伦比亚,毕竟在自己手里可控嘛。
这个煤矿离开秘鲁重要港口特鲁希略不远,而由这个港口向东,通过瓦尔梅后,秘鲁沿海公路的第二站,就是利马,秘鲁的首都,南美洲一度最为重要的城市。当初搞这个煤矿,可不单单是为了煤炭资源,未来作为一个秘鲁革命的战略支点,是更重要的目标。
陶志明问得很仔细,重信房子却心不在焉,她的兴趣点,从来都是在革命战争上,对于经济事务,向来不关心,她现在的思路,都在如何发动秘鲁革命的军事行动上。如果不是革命必然要利用这个煤矿,她是根本不会来的。
西元1972年底,玻利维亚革命成功后,5年多下来,初步的建设框架完成了,对于秘鲁的革命,中央认为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有机可趁。于是新的行动开始启动。
对于玻利维亚的重要性,这几年中央的重视程度屡屡提高,单单是5年中派遣的中国“双国籍移民”,就高达1500万人,其余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的南美人,大约是900万人,总人口规模突破了2400万人,让这里完全变成了小中国。而在获得黄金战役上的辉煌成果后,中央对于玻利维亚的投资也是一再追加,5年多的投资,高达300多亿人民币(约200亿美元),强度完全超过了国内的省份。大量的工矿企业被建立起来,钢铁、军工、化工、石油、农业、初级航空,纷纷建立,派遣的1500万人中,有相当部分,是这些必要的工业企业的配套工人。
如此的人口规模流动,易于引起美国大使馆和CIA的注意,所以对在玻利维亚的少数美国人,普通人通常采用让他们“倒霉”的方式,使其被动地被迫离开玻利维亚,而美国大使馆及其雇员,全部被严密监控,所有的当地雇员,只能是发展的情报员,而对于首都拉巴斯等几个过去的重要城市,甚至根本不发展,让其保留陈旧的局面,以免美国人过于关注。
所以到现在,美国虽然觉察了玻利维亚在南美已经成为基于采矿的新兴国家,发展很快,但并没有觉察到关键——发展的来源,其实是中国介入、中国投资、中国人力。玻利维亚与中国的关系,他们能发现的,只是中国与玻利维亚的贸易发展很快,智利临近玻利维亚的伊基克以及托科皮亚这样的港口,因此而繁盛。
这也没什么异常,玻利维亚的社会党,看起来有些能力,与中国的资源换产品做的不错,这还得益于有些美国财团在玻利维亚大量开采矿产。而且所有的南美国家,现在都在这样做,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量不小,美国也不能干涉——大家都依赖中国生产的社会和生活必需品。
美国人的视线是有限的,因为都集中在了玻利维亚的几个大城市,这些城市几年来都没有什么改观,只是人口少了不少,在这些城市工作很难找,政府一直在劝他们去那些采矿相关的新市镇,还是有很多人离去了。更远的地方,美国人是难以把控的,这些南美国家,大多数都是庞大的国土中,沿海或者几个点,有了几个主要城市,其它巨量的国土中,都没有多少人,谁管那些地方呢?自然就很容易忽视。
CIA通过卫星发现,玻利维亚的山区,现在确实多了非常多的采矿市镇,这个国家的采矿业,确实在大量发展,情况比其它南美国家好得多,但在这里的利益,大量地属于美国不下二十家的财团,他们利用玻利维亚,与中国展开贸易,这是典型而精明的资本主义贸易方式,很正常不是吗?有些其它的美国财团也想介入,但往往在玻利维亚遭到打击,显然一个默契的垄断利益网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