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28章(第2页)

第228章(第2页)

“这可不是我们在苏联,或者其它国家,偶尔碰到的那种表面的蔑视,他们的蔑视下,仍然是对西方的内心羡慕,或者纯粹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中国人的蔑视可是真实的,他们是真的蔑视西方。”迈克尔还记得赫斯特当时的言论。

“这是个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的超级民族,所以他们对自身的自信心,非常强,过去百年的屈辱,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中国光辉历史的短暂打盹的片刻,正因为是这种主流思想,所以看着西方几百年的辉煌,他们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更何况,他们认为西方的辉煌,不过是强盗的杀戮和掠夺的结果罢了,只是野蛮人的辉煌。”

“迈克尔,欢迎来到真实的中国,一个蔑视西方文明、对自身文明和发展自信心爆棚的国度;一个已经是美国经济总量3倍多的超级经济大国;一个与我们的公开报道,迥然不同、欣欣向荣的大国。还有最重要的,我只能私下说说的,一个必然未来主导全球政治经济的大国,它的力量,早已足够替代美国包括整个西方,成为全球真正的霸主。”

第三,是开放。赫斯特告诉迈克尔,什么中国的极权恐怖统治,实质上都是胡扯。中国与苏联完全不一样,克格勃试图盯着每一个人,中国的体制要强得多。他向迈克尔叙述了中国普通城区,民兵-警察-“朝阳大妈”的严密体制,他们根本不用监控他们这些西方记者的一举一动,如果有什么不妥,这套体系,早已将他们“揪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对西方记者很开放,除了各级官方要预约,有时候还会被拒绝外,除了军事禁区,中国几乎不限制西方记者的到处采访。实际上那些被拒绝的采访,原因通常不是以为所谓的保密或保守,而是对方根本不在乎,懒得浪费时间而已,也是蔑视的一种。

也没人来干涉西方记者的报道,因为中国人都认为,西方记者是西方资本家的政治工具,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和公正”,在中国人的眼中,不过是个大笑话,没人相信。所以中国人觉得,西方记者们说中国的坏话,才是正常的,要是说好话,他们反而感到奇怪了。中国人又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报道,在西方引起的所谓负面舆论。这是一个极其强横的国度,根本不在乎这些。

不过有一点不能做,那就是造谣,一旦被中国人发现记者造谣,那么轻则驱逐,重则会触犯中国刑法,会被判刑的。美国在华的外交机构,根本没有力量帮忙说情,所以不要自己犯傻。中国人就是这个态度,你可以在报道或者分析中,根据西方意识形态带节奏,但不能造谣,这是底线。

第四,是隔膜。记者可不像留学生,中国人与留学生们的交往,很少有政治性,所以他们如果不是自己意识形态强烈,可以融入部分的中国社会。西方记者完全不一样,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记者是西方的政治工具,说白了就像间谍一样,所以与中国人交往极为困难,赫斯特在中国有两年了,但到现在一个中国朋友都没有,只不过认识了一些中国人而已,在这里这,谁会信任一个“间谍”般的西方记者呢?

赫斯特有点醉意地告诉他,作为美国人,可能会相信美国体制的“民族自由”,但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在中国这里基本上是贬义词。所谓自由,就是殖民主义的代名词;所谓民主,只不过是选票制。美国自诩民主制国家,但中国都是称呼这种制度叫选票制,他们觉得那根本不是民主,中国这样“人民当家作主”,才叫民主。

赫斯特最后感叹:这是一个完全特殊的国家,是天生觉得自身是人类生态链顶层的国家,他们不仅在经济上超越了西方,开始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中国的GDP,已经接近全球的一半了。而且在思想上完全独树一帜,与西方的区别太大了。考虑到中国的巨量人口,这真是美国和西方可敬可畏的、前所未有的对手。

迈克尔当时是听得多,说的少。他毕竟对中国还不了解,但从赫斯特的表述中,他听得出那种羡慕中、间杂着畏惧的情绪,从西方的角度认知,中国就是异端,但这个异端,居然会比西方更强大,当然带来恐惧和茫然。

搬完家后,迈克尔开始了他的正常工作,他的报道,开始出现在华尔街日报上,被那些对中国有兴趣的美国和西方读者阅读。他尽量将他个人的报道,集中在对中国财经的观察上,毕竟那些政治性的带节奏,他并不是很喜欢,当然有时候无可避免——他也需要表示对美国的忠诚,以及对中国GC体制的反感,要恰饭的嘛,没办法的。

这段时间的工作,有两件事情,对他特别震撼。

第一是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按照他的观察,已经普遍达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水平,而且消费的丰富性,恐怕尤甚于美国。美国起码有超过一半的家庭,生活水平肯定是比不上中国人的,差得远了。中国人似乎已经实现了他们所说的“全民中产阶级化”?

这个发现对他内心震撼太大了。他私下与赫斯特探讨过,得到了赫斯特肯定的答复,他刚来不久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震撼,不仅如此,这两年多,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的收入和生活,还在不断改善。

从赫斯特那里,他得到了中国人对此的“典型”解释:美国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美国收入最富的5%家庭,占据美国全部人的收入,肯定超过了一半,而美国50%的穷人家庭,恐怕收入只有全美收入的不到10%。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平均化”的收入结构,自然使得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超过了美国50%的穷人家庭,与其余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相比,也并不逊色。赫斯特对这个解释,私下是认可的,迈克尔听后,也觉得很有道理。

第二是中国人对私有企业的管理。企业主的分享利润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让他感到极为震惊,在来中国之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居然有这样的私人企业,中国有不少大型的私企,可是这些老板只能享受2%股权对应的收益,他们难道甘心吗?

他因此询问了几个其它的外国记者,还找到了几个中国人询问。得到的答案同样让人吃惊:中国人认为只靠金钱驱动的“企业家精神”是病态的,而且企业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国家提供的经营环境,没有中国那么大的市场,国民那么强的消费力,他们凭什么成功?真以为都是自己的本事?如果真的放不下金钱的话,可以去爪哇呀,或者移民其它外国,到那里再凭自己的“真本事”试试?没有合适经营环境的“能人”,换个环境,绝大部分都不过是“水货”,既然如此,凭什么要学西方,让利润都被资本家拿走?国家和员工,理所当然地应该分润。

有两个中国人的回答更加犀利:在金钱方面受到限制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企业家,少了一些利欲熏心,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企业上,这是真正的“自我实现”。对于大企业主来说,2%的利润分享,已经足够他们在物质方面,充分享受人生,如果还不满意,无非是完全自私的利己主义者的财富占有欲而已,一个社会的企业家,要是这样的人多了,这样的社会能发展得好?

这是迈克尔过去人生中,完全没有想到过的视角,他内心感到一种中国人说的“醍醐灌顶”,回过头去看美国那些著名的“企业家”,他忽然觉得自己对他们的敬佩,少了很多。

实际上,短短两三个月,他可以说是“三观尽毁”,中美两种不同的观念冲突,几乎表现在了非常多的事务上,让他内心趋于混乱和迷茫。

迈克尔不是那种冲动的小伙子,但他仍然感到,过去认为习以为常、“普世真理”的很多认知,恐怕是不对的。难怪赫斯特偷偷地跟他说,恐怕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相比现在美国的资本主义体制,至少是有着自己很多方面的优越性,甚至可能比美国的体制更好,他们在公平方面远比美国要强,而在效率方面次于美国吗?恐怕不见得,中国高速增长快40年了,他们在1939年建国的时候,当时不知道有没有美国经济的110规模,但现在他们已经是美国的3倍多,如果说美国的经济效率高于中国,那不是完全扯淡吗?

就算是美国引以为傲的那些大企业,也未必比中国优秀,来到中国,迈克尔已经感到了“科技落差”,中国人的电子信息产业,远超美国,至少个人电脑的普及率,就不是美国能比的。在中国他听说了无数美国人陌生的中国大公司,他也得到机会,去参观了几家,哪里落后于美国了?最多也就是各有千秋罢了。

美国人对中国太不了解了,冷战让美国人缺乏对中国的正确认知,而美国的政治正确,例如自己和这些记者们的胡说八道,又让美国人的认知,完全朝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这样真的对美国好吗?

“美国以利为本,中国以人为本。”迈克尔对采访中国大学生时,听到的一句他们的评价,印象非常深刻。这话有点难听,但仔细想来,却是非常真实的。美国什么情况自己很清楚,肯尼迪说过的“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什么”听上去让人感动,但这种爱国主义,真的是美国人的主流吗?

作为一个已经有了7年多经验的记者,在美国的时候,也看到了现实中无数的黑暗,从黑人民权到反战运动中,看到的还不够吗?自己早已没有了这样的幼稚,美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温情。

在中国这里,迈克尔觉得自己,倒是真的看到了以人为本。别的不多说,最近中国对卡车司机等职业推动的全面改善,轰动了整个中国。迈克尔也仔细地研究了,让他叹为观止,这是美国绝对做不到的,只有中国这样强力的社会主义政府,才能进行这样的社会经济底层结构重组重铸,短期内大幅度改善整个社会就业的公平度。看到这样的政策,对比美国国内,迈克尔觉得不免有一种挫败感。

迈克尔见到的其它外国财经记者们,对中国因此而承受的经济成本上升,议论纷纷,但他觉得中国这是利大于弊,几千万人的消费力,很快地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变得更好,而富裕的普通中国人也能承受,有什么不好的?要是美国能进行这样的社会变革就好了。但罗斯福之后,再没有总统能做到了吧?

西元1977年的春天,平津依然很冷,迈克尔阅读着自家的报纸,看到卡特总统的一次演讲,他叹了一口气,大政府、高税收与高福利,这是民主党人的政策特征,但这样的政策,能让美国追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吗?美国或许需要一个罗斯福一样的伟大总统,才能改变现在中美竞争的劣势。

想起熟悉卡特的赫斯特对总统的评价:信仰虔诚而一厢情愿,正派朴实但缺乏决断,勤奋能跑但不顾大局,理想主义但不务现实,他摇了摇头。

第366章克格勃记者的中国十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