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26章(第2页)

第226章(第2页)

凌晨2点,赵云腾设置的闹铃响起。他从帐篷中走出,用夜视镜观察着丰润县的位置,但那里仍然平静。

他吁了口气,压抑住开始有点焦躁的心理。新时空,唐山大地震还会一点都没有变化吗?他知道,这个夜晚,无数的人,都在观察和等待着。

原时空的里氏7。8级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受伤43万多人,总伤亡约70万人,整座大城市夷为平地,几乎可以说是建国后的第一大灾难。李思华和赵云腾,自然对这一灾难是极其关注的。

李思华早年就想要完全避开这一灾难,但她发现很难。

通过将原计划的钢铁煤化基地,设置在迁安而非唐山,确实有效降低了唐山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但问题是,唐山的区位太好了,它是平津联通东北大区的重要城市,没有了重工业,也是轻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优选之地,自然而然地就会发展成一个大城市。

她要拿什么理由来阻碍呢?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她是组织了李史光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得出了唐山地域,在若干年内存在地震风险的预测,但这毕竟只是一种预测,一种猜想,因此就把在全国都算得上重要的一个城市给废了?迁移的逻辑完全不够呀,要是用权威强行执行,别人只会把她当成一个疯子,政治局的同志们,没有人能同意这样“疯狂”的举动——就因为未来可能有地震的风险预测?

李思华曾经与主席讨论此事,但最后两人得到的结论还是: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是先尽量降低唐山的人口密度和重要性,然后在地震前,寻找借口临时迁移民众。最终就是按此处理的。

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唐山仍然只是一个不满员的“标准市”,市区的人口只有不到四十万人,而未来震中的丰润县,人口只有五万多人。李思华不断地利用权威,将唐山聚集的人群,移民到新建或其它不满员的城市地域。而对于唐山的产业发展,一直是极其压制的,不要说重工业了,就算是轻工业,一般都是劝离,以至于这里,现在几乎就是纯粹的物流与商贸。

因为唐山,中央计委和经委,包括一些其它部委的同志都知道,两位领袖不知道为什么,很不喜欢唐山,对那里任何的发展计划,除了对外交通以外,几乎是否决一切项目。

唐山本地的干部群众也都有意见,他们一直都有不满的疑问,中央好像对唐山“另眼相看”呀,什么资源都不给,什么发展都不行。而且人口不能聚集,增长稍快一点,就会被移民到其它城市,而人口少了,当然不利于发展经济。唐山的市长市委书记上任前,在省委谈话时,往往会得到省委领导的教诲,在唐山任职,让人民“岁月静好”就是任务,不要想着去大发展。

这当然让到唐山任职变为“官场畏途”,没有政绩可言呀,就连各地轰轰烈烈的地下管廊和地下物流工程建设,唐山的方案统统被毙掉,被告知不到时候。久而久之,河北人民都知道,唐山就是个倒霉蛋城市。有些人拼命打听原因,其实包括各界省委领导在内,内心也是纳闷的,但来自领袖的亲自命令就是如此——服从命令,不要打听!他们也只能把纳闷放在心里。

所以一切的跨地域经济规划,都绕开了唐山,要不是地理实在优越,这个城市就会自动给废了。

有些中央领导,曾经向主席或者李思华询问过此事,倒是得到了准确的回答: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深度研究,唐山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那里不适合发展大城市、放置重要产业。对于这样的答案,当然有的人信了,也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直接废掉这个城市,中央虽然有人不满,但没有因此而挑战领袖的权威。

无论如何,三十多年就这样持续了下来。一直到去年(1975年)的鞍山海城大地震后,唐山近期预防地震,终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央防灾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

海城地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晚上,震中位于辽宁省海城县、营口县一带。地震强度高达里氏7。3级。重要的是,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既然预知唐山大地震,从建国开始,主席与李思华就对发展地震预测非常重视,虽然原时空一直到她穿越前,在这方面并没有发现什么突破性的科技,但毕竟总结了非常多的经验,“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心”几十年发展下来,还是有一些成果的。

例如,认为大地震,大概率会有“小震密集→短暂平静→大震”的地震三阶段经验模式,海城大地震主震前,发生了500余次中小微地震,然后就是一段“短暂平静”期,最后才是大地震。

所以虽然“地震不可预测”似乎还是科学上难以突破的屏障,但依据一些经验前兆,还是有可能提前预警的。

海城地震的前兆,即所谓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就是充分的,例如动物和地下水异常,出现地气异常和地光。例如动物异常,种类有8种,主要有蛇蛙、老鼠、猪狗和大牲畜,冬眠的蛇蛙出洞,猪狗和大牲畜在发震当日的突出异常,包括猪跳圈、狗狂吠,十几头牛挣脱缰绳,乱窜乱叫。

出现异常后,地震管理、研究部门与当地政府,集中使用了多种微观异常监测手段,包括地震仪(小微地震)、地电(地电场、地电阻)、水氡、地磁、地形变(地倾斜)、气象(气温、气压)等手段,对营口等地密集观测,而地震数据中心,这对周边100多公里内(如本溪、丹东等)的相关震情信息,全部汇总进行数据分析。

在这样的综合手段之下,其实得到的结论也是混乱的,营口包括地方政府在内,认为大地震的可能性很高,要求撤离;而鞍山、海城则比较犹豫,认为未必会有大地震。

“先知”的李思华,在1975年1月31日,以中央的强制命令,要求鞍山、海城、营口人员在3天内完成全部撤离,才终结了这一场争论,这让当地的干部们都如释重负,毕竟谁都没有把握地震到底会不会来,无论是选择撤离还是不撤离,做错了都是重大的责任,让他们难以承受,好在是中央亲自下了决定。

新时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3天时间完成了全部撤离,虽然不少群众满腹牢骚,但绝大多数终究不敢违抗命令。

然而大地震确实来了,2月4日19点36分,一场毁灭性的里氏7。3级大地震摧毁了这个地域的大多数建筑,但是只有三十多人伤亡,创造了地震预报史上的奇迹!(原时空虽然预报成功,但因为鞍山和海城的犹豫,导致最终伤亡仍然达到了18308人)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让“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心”士气大振,但他们远远低估了地震的复杂性,随着中央将重点指向唐向山,他们对唐山的研究,却变得让他们迷茫。

因为相对于海城地震,唐山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表现是很不活跃的,一直到1976年的7月中旬,才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因为虽然与海城当时的情况没法比,但异常状况确实迅速增加。

例如,七月中旬,陡河水库的鱼变得特别好打,这些鱼似乎晕头转向;油轮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吊钩,片刻就能钓上100多条,鱼儿像在争先恐后的咬钩。到了7月25日左右,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的在空中乱飞,有些蝙蝠还撞向了树,落地而死。大量的飞鸟昆虫,甚至飞到游轮上趴伏不动;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争先恐后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别处大转移等等。

甚至地震观察员都有了亲身经历,其中一人发现,他家的母狗把7月15日生的四只小狗,一只一只从狗窝里,叼了出来,放到了空场地上,它甚至还刨了一个坑,把它们安放其中。

这些前兆,让一线的地震部门,开始真的担心起了唐山是否会发生地震,但是与海城之前的“充裕征兆”相比,唐山的这些前兆,还是很不足的,没有人敢下结论,得到比较多人倾向于赞同是:唐山应该会有地震,但也许时间还要积蓄一段时间。

但是中央很重视,从7月1日开始,就安排每天汇总地震观测信息,上报中央,而且要求部队和周边的城镇,开始准备地震救援。赵云腾自己,作为总参谋长,在7月25日也亲临现场指挥。

7月22日,李思华强烈要求总书记李洛和政治局常委们,召开了专题紧急会议,在她的坚持下,中央发出了坚决全部撤离的命令,终止了从唐山市、到河北省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各种激烈的争论,要求从7月23日到27日,唐山全境,务必完成全部人员撤离,而附近的地域,要做好防大震的准备,因为如果地震发生,他们也可能受到波及!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满腹疑虑的,真的会有大地震吗?概率太小了吧,中央和地方这样干,损失很大,不会最终变成笑柄吧?有些干部和群众,更是满腹的怨愤,这是完全的瞎搞嘛,地震多少年都不会发生一次,凭什么这一次就会发生?他们不敢对抗命令,但对撤离当然是不情不愿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