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都有点唏嘘,那个列宁和斯大林缔造的伟大苏联,看起来情况不妙了,表面的强大有什么用?一旦缺乏了一个坚强的、有信仰的、有操守的领导核心,在一帮败家子的领导下,衰败也会是很快的。
李思华笑了笑,她当然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在抛出这个饵前,她就有所预判了。换了是斯大林,她才不会考虑向苏联转移计算机生产线和相关一些科技呢,现在换了腐败期的勃涅日涅夫政府,他们能把计算机工业搞明白才怪呢,这可不是普通的军事工业,计算机最大的特点,不就是摩尔定律吗?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产业,苏联现在那种僵化的体制下,根本不要想会发展起来。
最早她与李洛商量的时候,对于这项转移,两人就考虑得很清楚。当时李洛是有顾虑的,这可是中国最有优势的科技产业,向苏联转移,肯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电子科技水平,会不会最后反而伤了自己的手?
李思华当时,平静地告诉他,一个中国科学家们最近总结出来的规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即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元人民币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就是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然后她反问李洛,根据李洛对苏联的了解,苏联的体制,能跟得上这样的科技发展速度吗?李洛一下子恍然大悟。
李思华的计划,实际上就是以此让苏联乃至东欧,实质上成为中国ICT产品的一个大市场。转移苏联计算机科技和工厂,其实不过是让苏联建设起使用中国元器件和软件的组装厂而已。
苏联的科学家,当然会研究中国的相关计算机科技,也会取得一定进展,但他们的速度,肯定赶不上中国电脑产业的科技进展速度,他们实验室的成果,是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于是,苏联电脑需要的元器件和软件,就必须一直从中国进口,而且形成“路径依赖”,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苏东会有自己的品牌,也有工厂,但最核心的科技和零部件,却都是中国的,真正掌控这个产业的,还是中国。
中国只赚取合理的利润,那些苏联利益集团,自身肯定会高价销售获利,这又形成了一条利益链,让他们保护对中国的进口不动摇。越到后面,这条利益链越巩固。
苏联人口已经超过2。6亿人,加上东欧的人口,接近4亿。而且苏联现在正处于经济状况最好的高峰阶段——消费力很强。李思华估计15%的家庭是有个人电脑或其它ICT产品潜在消费力的,那就是六千万人,大约1500万个家庭。
若是只看规模,这个市场似乎也就一般,可是对比一下美国,人口规模2。3亿人不到,经济危机后也就最多50%左右的人口有消费力,那就是1。15亿人,也不过是苏东市场的2倍而已。所以拿下苏东市场,在最近的十年左右,就是拿下了半个美国市场的体量,还想要怎样?
而且好处哪里单单是这一点?有了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实际上就是与苏联最有势力的一帮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苏联又不是没有好东西,除了油气,其它的各种珍稀金属矿产、木材、黄金,以及一些特定的基础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拿得出手足够交换的东西,中国又不是要赚他们的美元。
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资源交换,那就是中国的良好市场,单单日用品的贸易是低端的,现在这就是一个将中苏贸易推向高端的契机。
果然,在讨论了核裁军之后,有委员就问起了计算机工厂和科技输出苏联的问题,他们与李洛之前,有着同样的担心。
李洛笑着说:“主任早就计划得妥妥的。”他看了李思华一眼,意思是要不要告诉大家,李思华点点头:“你对大家伙说说吧。”
于是李洛缓缓地把李思华的战略和计划,向常委们说了一遍,让他们诧异不已,对领袖的佩服,简直是五体投地。
总理章笃功感叹地说:“主任在战略上,最让人佩服的就是这样的操作,核威慑与电脑产业,看上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主任这神来的借力打力一手,就像天外飞石一样,不但破解了核裁军的僵局,而且为我国的ICT产业和产品,打开了苏东这个大市场的门,太神了!”
确实,李思华的这种操作,是让历届领导们最钦佩的,也都认为自身是完全做不到的。前一段时间的“黄金操作”,现在的借力核裁军,实现对苏东ICT产品输出,都是典型的案例,都是如此,“天外飞石”的奇异战略,已经算是她的招牌了。
常委们纷纷出言称赞,李思华笑咪咪地摇摇手,让他们不要再拍马屁了。然后她的神色变得严肃,说道:
“同志们,根据海外的情报,美国为首,英国其次,他们现在开始推行一种所谓的缓和政策,力图与我们和苏联之间,实施一系列的缓和冷战的政策,这一次削减核武器的条约得以签署,其实本来就是美国人期待的。”
“缓和政策,可不是西方祈望和平,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与西方爆发了滞涨经济危机分不开的。经济很差,长期的核竞赛,也让他们渐露疲象,相对我们与苏联的实力,他们逐渐感觉难以短期战胜,所以才有所谓缓和政策的战略调整。换言之,这是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战略,是对我们和苏联斗争形式的调整,而不是真的开始追求和平,同志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个人的判断,滞涨经济危机,从1972年算起,可能会持续10年左右,这10年也许就会成为所谓缓和的10年。现在看苏联的样子,缓不缓和,都不影响其高层所谓的岁月静好。但我们不一样,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革命节奏,对于西方的这种缓兵之策,绝不能当真,乱了自己的阵脚。”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本来就是长期的,其中有激烈的阶段,有这样有点缓和的阶段,都是正常的,就像我说过的,革命要有节奏感,西方现在对我们的斗争,也是一样。这是他们在实力不济的时候,只能调整原来针锋相对的策略。”
“实施缓和战略,西方的目的,无非是对自身的实力,进行重新的积蓄,美国是最典型的,二战红利经过30年,已经吃完了;上一代的优势产业,进入滞涨期,缺乏像我们ICT这样的创新产业带动;一场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一场石油危机,让他们的经济雪上加霜;我们的一些操作,也让美国的实力更加疲惫。这就像一场长跑,美国人暂时觉得跑累了,想休息一下再出发,可不是想退出比赛了。”
“同志们已经知道,我们接下来对于美国和西方,有着一系列的暗战安排,冷战嘛,就是要不断地挖敌人的墙脚,最后让他们国家大厦失去承重而坍塌。不管西方调整什么战略,我们都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喘不过这口气上来。他们想着等到缓过气来,再与我们继续斗争,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
“总的来说,无论是非洲还是南美,我们对于西方的缓和政策是可以利用的,借机发展经济和贸易嘛,以壮大自己。这些地域的革命事业,是波段式分阶段发动的。而ICT等新兴产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地渗透西方市场,打击和消灭他们的新兴产业,使其经济复苏缺乏真正的支撑。”
“我们的策略,平常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如同绵绵细雨一般的腐蚀美国和西方的根基,ICT产业就是干这个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要突然暴风骤雨一般地猛攻一段,例如前期的七种武器组合攻击。两种模式的灵活切换,来保持我们对西方的不断压力,让他们不能自如地恢复,也让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国力,实现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希望,到西元1980年,用GDP来衡量的话,我们能够达到美国的5倍,不要说这个不可能,其实完全可能。我判断美国最近的5年,由于滞涨危机,其实质的经济增长,将是有限的,或许只能保持在2%左右。如果我们能保证8%左右的年增长率,就很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同志们一定要为此而努力。”
“尤其要注意汇率方面的及时调整,不要让西方占了我们的便宜。未来5年我觉得美国的策略会非常明显,那就是美联储通过美元超发而贬值,并大幅度推高美国的通胀,以此稀释美国的债务,并从全球吸血。每一次美元贬值都会滞后嘛,他们提前进口就可以占其它国家的便宜。老实说,如果到198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到1。5:1以下都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宁可缩减与美国的贸易,也要打断美国的这种金融吸血策略,财政部和央行,需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推动全球的去美元化。我们的人民币,无意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借此机会,彻底废掉美元的国际中介地位,则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李洛等常委默默地点头,领袖的嘱托是关系国运的重托呀。
第362章唐山大地震与彭国丰
西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润县以北约近百公里,一片军用帐篷中,这里显然是一只部队临时的野外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