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个人电脑领域,现在只有惠普和戴尔在激烈地竞争,虽然有一些小的品牌在崛起,但主力还是这两家,IBM由于想要自己研发,到现在还没有产品推出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被对手们瓜分。
惠普自己能生产一些元器件,而戴尔除了组装其它都不干,它使用的美国元器件,主要来源于黑石控制的一家著名元器件企业——德州仪器。
但两家企业共同的特点,仍然是主要的元器件,都来自于那个GC主义国家——中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领先于美国,而且成本低廉。美国人虽然还在等待IBM的个人电脑,但不知道IBM内部现在非常犹豫,大多数IBM高层,主张放弃这个市场,专注于大型机的追赶,因为在个人电脑上,IBM落后中国太多了。
不过现在名义上来自中国的元器件,在快速地减少,主要是来自爪哇民国的元器件,大量地替代了中国,但内行人都清楚,这不过是避免政治上的麻烦而已,根本没有多少是民国制造的,而是中国元器件,在民国贴了一个牌子,做些简单的最后加工,就变成了民国的元器件。不过这样也好,在美国国内反华的大背景下,大家的麻烦都少。
尼克松政府和国会有些议员,已经几次提议,要禁止中国元器件的进口,但都被“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止了,国会现在有一个“ICT集团”,被暗地称为美国的“新白银集团”,意思就是他们像当年白银集团那样,接受ICT企业背后财团的捐款,维护他们的利益。
反中国元器件的舆论,主要还是IBM这样利益受损的企业推动的,但依靠进口中国元器件发展起来的企业们毫不示弱,显然至少当下,这是他们企业利益的根本基础,很多议员也是基本中立但偏向他们,在这些人看来,美国进口中国元器件也是不得已,谁让美国落后了呢?你可以禁止美国进口,但人家还是卖到了全世界,就连美国的盟友们都在买,否则让大家都买IBM的垃圾吗?
更何况,德州仪器这样的元器件企业崛起,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美国元器件自主的希望。德州仪器一方面自研,另一方面通过专利授权,从中国获得了一些元器件在美国的生产权,美国自身的这个领域,正在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不利于美国的因素并没有被发现。例如一家研发集成电路(芯片)的英特尔公司,它们在1971年推出美国自产的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但性能太差了,被先锋集团专业媒体部下属的、美国计算机领域第一刊物《美国计算机周刊》,称之为“完全的垃圾”,周刊将英特尔4004芯片与中国芯片做了全面的测试数据对比,然后失望地一大堆挖苦和贬损。
产品完全失败,使得这家1968年才正式成立的半导体公司,得不到新的投资,被“德太基金”低价收购后,解散了公司现行业务,而将愿意流下来的人员,并入了德州仪器,研发方向转向一些电子元器件。
英特尔头铁,想自己发展,所以得到这样的下场,另外一家1969年创立,在创始人家中办公的小芯片公司AMD,结果就比较好,他们被德州仪器软硬兼施之下,变成了德仪的集成电路的一个研究室,开始了漫长的研发周期,按照德仪的规划,没有追上中国芯片的技术水平的时候,是不能大规模生产的,因为在市场上必然失败,所以先是只能一代代地研发追赶。
黑石等财团推动的“美国ICT产业联盟”,现在囊括了美国最大的十多家ICT企业,但被很多年轻的该领域研发者和创始人称之为“垄断集团”,他们总是注意着新生的初创企业,如果觉得产品有前途,那么总是软硬兼施,要把产品和科技,纳入他们的体系。
这个产业联盟的背景是如此强大,使得ICT领域的初创企业,很难从华尔街的其它风投基金那里,获得足够的发展基金,因为华尔街都知道,这样的初创企业也许产品很好,但是背景太差,产业联盟的企业,会很快推出类似的产品,以压倒性的市场资源,来干掉这些初创企业,或者是收购他们。因此前景是暗淡的,不值得投资。在ICT领域,产业联盟已经建立了如同洛克菲勒在石油领域类似的垄断地位。
而且华尔街自己,己在ICT产业联盟这些企业中,有着大量的投资,占据不小的股份,他们并希望产业联盟的地位,被初创企业动摇,每年炒一波ICT产业联盟的新产品不香吗?
当然,ICT产业联盟这些企业产品的芯片、重要元器件,实质主要来自于GC中国,也被有意地忽略掉。中美虽然敌对,但也没有到完全中断贸易的程度,而且中国已经是远远超越美国的经济大国,美国每年进口中国的产品,品种多如牛毛,多一些电子元器件又怎么了?何况不是很多进口的来源,都变成了爪哇民国,甚至巴基斯坦和锡兰的电子工业园区吗?
华尔街一些与电子工业关系密切的老板和研究员,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什们产业联盟需要中国的元器件?除了更先进和质量更好以外,关键是中国是一个12亿多人的大国,人口规模大约是美国5倍,收入水平也是美国的一半,这样的市场规模,至少是美国的3倍以上。因此中国的元器件都是大规模量产,规模效应下,中国元器件的成本很低,美国即使自己研发出来,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市场规模有限嘛。
所以为了赚更多的钱,当然要使用中国的元器件啰,一样的价格,可能多50%甚至更多的利润,选择谁不是明显的吗?这也是美国货,至少大多数利润,不是留在了美国的品牌手上吗?难道为了“爱国”,必须使用美国昂贵和落后的元器件?那只能被市场淘汰。而且“美利坚合众国”,大家可是为了赚钱、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才“合众”,可不是为了所谓的爱国。
所以对于产业联盟对美国本土生长的科技初创企业的打压,华尔街认为很正常,换了谁,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垄断可是资本主义真正的精髓,没有垄断哪能赚大钱?
当然也有些人对此忧心忡忡,但始终难以形成大的舆论。这可是ICT背后财团与华尔街联手的一个新的大饭碗,哪里轮得到这些人挑战?
少数的例外还是有的,例如一家高管层完全是“白人”的芯片企业,虽然有着德仪参股,但独立性很强,在十多年的发展后,他们研发出了原时空8008水平的芯片,虽然比不上中国芯片的先进,但完全可以满足此时美国武器研发的需求。这家名为“微科芯片”的企业,实质上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最强的集成电路芯片公司。
因为政治上非常可靠,又是一家非常低调的公司,所以微科芯片已经成为了美国7大国防军工企业——雷神、通用动力、格鲁曼、波音、洛克希德、哈里斯和泰雷斯的战略供应商,他们在军事上使用的芯片,大量地来源于对微科芯片公司的采购。
微科芯片由于产品在民用上不具备竞争力,所以精力都放到了军用上,其芯片都是按照美国军方的要求,在防潮、宽域温度等方面下功夫,以适用于军事上要求的严苛环境。
微科芯片在1972年底在纽交所上市,得到了华尔街的追捧和青睐,在他们看来,这是唯一的一家独立于ICT产业联盟的芯片企业,聪明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细分市场,随着美国军用电子的发展,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微科芯片上市后,股权是很复杂的,先锋、黑石,其它的一些华尔街财团,都拥有大量的股份,这使得创始团队,反而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对于中国来说,微科芯片的存在,就是保证美国军用芯片的水平,落后中国10年以上,以及关键时候,设置芯片的后门程序。
在中国在美隐秘资本财团、情报组织的多重推动下,让美国电子产业的发展,开始变得光怪离奇,远远偏离了原时空的航向。
总的指导思想,是尽量影响美国ICT的发展,导向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可控的地步。其实也只有这个领域能做到,其它重要的产业领域,例如航空、材料、动力系统等,一大堆美国老牌财团控制着,你如何去影响?或许集中资本的力量,可以搞定一两家,但性价比完全不合算。
唯有ICT领域是真正新崛起的超级大产业,其中尚未马上形成垄断资本的利益控制格局,那么我们先进入,就有机会自身成为这个领域的垄断资本。当然更关键的是,新时空在这个领域,中国确实做到了科技上领先美国,这才让上述的一切策略和操作,都具备了可行性,否则最多也不过是偷科技容易一些罢了。
这样的“先发优势”持续努力了十多年,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可以说控制了大半和最关键的美国ICT产业领域。
这种控制可不限于硬件,软件的控制更厉害。例如先锋集团旗下的“微软”,是美国此时主要的电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供应商,微软向中国麒麟、中国元始等软件企业,支付专利费和软件引进费用,然后“英语化”了中国各种软件,提供美国个人电脑使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脑游戏,大量的“英化版”中国软件,成为了美国个人电脑的主流软件。
这些软件,都卖得不贵,例如基于中国元始公司“元始4代”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英语化的微软“视窗02”,用软盘装载的软件,售价仅5美元份,比较贵的是办公系统“Office”,需要30美元,如果是企业版,更贵一些。
但无论如何,美国个人在电脑上配齐这个时代的软件,也只需要不到100美元,源自中国的软件生态,也构成了美国本土发展软件的巨大障碍。先发优势、低廉售价、市场垄断,对初创软件企业的并购和模仿,构成了高高的护城墙,顾客的使用习惯以及中式软件生态的完善,就让新的软件企业难以崛起。面对中国软件企业无所不包的领域,新生企业甚至很难找到合适的有市场前景的软件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