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札尔甘的这两项政策,也是来源于撒仲谦的建议。他认知到,尤其在伊朗的乡村,教士集团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和决定性的,不安抚好这个势力极大的利益集团,伊朗是稳定不下来的,于是“除去激进派、扶持温和派”、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策略出台了。
观察到伊朗的局势最终平静了下来,中国CFIA中东处的处长温浩存,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这两年他本来对伊朗的形势越来越不安,尤其是对那个总书记几次提起要重视的霍梅尼,此人不仅是激进派,关键霍梅尼非常擅长教育学生,按照CFIA的统计,预计新一代的伊朗宗教学者中的翘楚,霍梅尼的学生,可能会占到一半以上,这是什么概念?要是未来伊朗有10个大阿亚图拉,而霍梅尼派系的居然有6个的话,他振臂一呼,伊朗必然立即陷入动乱,而任何一个伊朗政府都抵抗不住,甚至有军队也不一定有用——军人还不都是什叶派教徒?
在CFIA看来,伊朗无疑是中国在中东和西亚最重要的战略支点。二十多年的双边关系发展下来,伊朗对于中国的利益,是多元化而深入的,可不仅仅是石油利益,其它的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伊朗的石油出口,70%以上仍然是出口中国,而出口中国的石油收入,几乎最终都变成了伊朗从中国的进口——工业设备和产品、武器弹药和装备、机电产品和大量的民生产品、食品等。
中国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包括NGO系统,深入到了伊朗的各个城市乡村,与各阶层都建立起了相对良好的关系,各类中国人在伊朗的数量,都超过了30万人。
甚至就是中国的文化,现在也是与西方文化对伊朗的影响,平分秋色甚至超越了西方的影响。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针对伊朗那些中上层阶层的所谓“精英知识分子”,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则不但对这些知识分子产生了反向的影响,更渗入到伊朗的普通人。现在伊朗各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娱乐节目、纪录片等,凡是属于进口的,中国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
因为伊朗的文艺界,现在与中国的关系密切,所以中国的流行电视剧,几乎在中国首轮播映完成,第二轮播映的时候,就会出现在伊朗的电视台上,每年几乎都至少会出现一部热剧,让伊朗普通家庭万人空巷。而且中国的文艺节目,即使在保守的宗教界看来,总体也是没有问题的——符合传统的伊斯兰家庭观。
更不要说那些有意培养的、大多数亲中的伊朗留学生了,比较早期的留学生,很多已经成为伊朗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伊朗的“国企”和大企业中,有很多这样的亲中伊朗人。假以时日,中国对伊朗的影响,将完全替代美国的影响。
相对而言,苏联在伊朗的影响力,是每况愈下的,他们主要是通过扶持的“伊朗人民党”来对伊朗发生影响,但这个党的傀儡性太强,被很多伊朗人反感,而且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现在也不强了,贸易上双方的出口产品都是石油,实际上是竞争性的。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的影响力当然越来越弱。
更何况,现在伊朗还是中国支持伊拉克战争的“根据地”,每月都有中国训练的批量游击队,使用中国武器和弹药,踏上伊拉克的国土,投入对美国的消耗游击战中。而未来如果伊拉克局势颠覆,恢复了独立主权国家,中国与伊拉克的联系,也不能只是通过海上,陆路的伊朗可能更重要。到时结合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伊”,对于保障中国的石油供给,当然是战略性的,甚至可以说,除了价格影响,有没有波斯湾其它国家的原油,都不重要了。
如此的大好形势,怎么能让霍梅尼之流破坏掉呢?虽然即使霍梅尼上台,也不一定会改变现在伊朗的亲中趋势,毕竟中国在伊朗的根基已经太深了。但是宗教人士可不像政界人士,可以预测和把握他们的政策倾向。而且一动不如一静,让伊朗局势稳定,才是中国此时的最大利益。
但是中国直接出手,是违反原则的,而且如果巴札尔甘等人知道了,不但不会感谢中国,反而会警惕中国,这是明显地在干涉伊朗的内政了——今天可以干掉霍梅尼,明天就可以干掉他巴札尔甘。
中国之所以与伊朗的各种政治力量,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就是因为中国表面上的“不干涉”政策,包括巴札尔甘等人都知道,即使是对伊朗留学生,中国也不进行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试图改变这些人的信仰和思想。中国人在伊朗的利益基础很清楚——资源和市场,而不是殖民和操纵。不像苏联,总是试图培养出苏式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者,最终颠覆伊朗政府。
最后,CFIA的选择,是一套曲线推动的策略组合,让巴札尔甘政府,自己去消灭这些不稳定因素,现在看来,巴札尔甘做得不错,温浩存的担心,才终于解除了。
伊朗的局势,在外人看起来波澜不惊中,其实渡过了可能的动荡期。
第348章伊拉克撤军与南海7岛基地
西元1971年1月,中央军委会议,一号会议厅。
这是一次“扩军”会议,如此重要的议题,所有的军委委员悉数参与。
李思华仔细地听着国防部长秦季威的汇报:全军扩编到500万人,其中陆军210万人,包括38个集团军,25个合成旅,若干其它特殊部队;海军80万人,海军陆战队30万人;空军70万人;特种部队30万人;战略支持部队等(导弹核生化以及军事院校等都在内)80万人。
实际上,在六五计划期间,海军已经提前大规模扩军,因为到了大发展的阶段,现在只不过是统筹全局,将新的“盘子”全部定下来。
扩军的理由是充分的,海军本来就需要大扩张,舰队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海岸和内海防卫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新时空单单是海岸线的长度,就超过了7万公里以上,而内海的面积近乎千万平方公里,这样大的海上领土,自然需要大量的海军。原来是因为海军的能力太弱,但现在解决了问题,自然要将之扩编到适当的程度。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开启了不断的世界革命,例如在非洲,驻军肯定是必要的,未来中国派出驻外军事基地的军队规模,可能不断扩大,所以陆军和特种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的需求,也在扩大。
第三个原因,则是苏联的军队规模,开始了不断膨胀,CFIA预计苏军的规模,至少会扩大到450万人以上,中苏虽然近年关系不错,但不可不预防,因此空军和陆军的需求,与原来也是不一样的。何况苏联在中苏边境,现在也不止原来的40多万兵力了,驻军现在已经超过了65万人。
除了解放军,国卫部队也扩编了,现在的规模达到了400万人,尤其是边防国卫,现在有差不多200万人,超过500个边防旅。在这样的规模下,才保证了国家边防无死角,每一条边境线,都实现了严密的监控和守卫。
能够承受这样的军力,当然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今非昔比。刚刚结束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在西元1970年,GDP超过了4。95万亿人民币,相比1965年增加了约65%,折合美元达到1。98万亿,是美国1970年GDP总量(9552亿美元)的2。07倍,初步达到了李思华设定的“以美国GDP的2倍作为战略逆转点”的要求。这个数据,也大约是苏联1970年GDP的3倍还多(CFIA经济部对苏联当年GDP的估算,大约接近美国的70%),开始对苏联形成了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了。
汇报完成后,李思华没有对总的兵力编制提出异议,但她要求调整了军队的驻地计划,本来在天南省和柔佛半岛南部,陆军驻军各有一个集团军,但现在她要求各增加一个,而且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等其它部队,也相应增加,这使得在这个中国最南部的地域,不算海军和空军,驻军总数都超过了30万人!
李主席是想干什么?军委委员们一下子精神都抖擞了,李思华却是笑而不言,说先执行,没到时候,不该打听的,不要瞎打听。
这下子军委委员们心里更是痒痒的了,李主席心里,肯定在酝酿着一盘大棋!不知道到时候,自己有没有领兵的机会呢?有人的心思,已经开始琢磨起美梦了。
机灵点的,已经在猜目标是不是爪哇了,可是李主席一直说那里是中国的“人力垃圾桶”呀,难道不想再要这个垃圾桶了?想了半天,大家伙还是不得要领。
李思华心想,计划的一切,都还是未雨绸缪,条件是否能够完全具备,我自己都还不知道呢,当然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