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13章(第3页)

第213章(第3页)

所以塔里木开发,第一个产业重点,就是石油开采和石化产业,除了原油开采和管道输送,需要逐步增加石油化工加工的比例,未来会实现本地开采、本地加工,直接提供成品油。现在选择的10个标准市,其中有7个都是先以石油相关产业为基础开始发展。

农业上,是以沙漠滴灌农业作为开启——宝贵的淡水资源不能浪费。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沙漠农业研究所等单位,就与以色列沙漠研究中心等,联合展开了沙漠农业的相关研究,目前滴灌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中国电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后,现在滴灌农业,变成了这一科技的极大收益者——实现了精确化。高科技模式的滴灌,可不是在一般人印象中那种只是布设大量的、打上微小孔洞管线的节水浇灌方式,在农场中,深埋地下的喷嘴,可以由电脑控制,依据传感器传回的土壤数据,决定何时浇、浇多还是浇少,绝不浪费的同时,也保证作物生长的需要。其次,为防止作物的根系生长堵塞喷嘴,喷洞的周围,精确涂抹专门的药剂,仅抑制周边一个极小范围内的根系生产。

当然,一下子是无法全面普及这样的高科技的,但普及普通的喷灌技术,却是可行的。而且也已经实现了全液化的沙漠农业肥料,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的吸收。

所以,大规模的小麦、棉花、西红柿、玉米、多种蔬菜、水果的农业拓展计划开始激活。这里的乡寨,农地规模也更大——本来现在随着交通车辆的发展,农民也可以管理更大范围的农地。所以现在这里的乡寨,就定下来每人配给7。5亩地,一个四口之家可以管理30亩地,每个5千人乡寨,暂时管理4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头的10个标准市达到满员后,有1500个乡寨,管理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耕地约4。5万平方公里。这样的条件,也便于动员内地的移民——到西域来收入可以高得多。其它还有农场和畜牧区等方面的规划,也会逐一实施。

在塔里木盆地发展农业的最大困难,是土地的盐碱化。所以现在采取的,是一种“台阶式降盐碱策略”。

塔里木的地形,是由西向东逐步海拔降低,所以就把农地,设置成类似梯田的一层层台阶,当然这是超级梯田——每一层台阶,可能达到上万平方公里,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

上面各层台阶的农地,会在最低的台阶选择若干地块,深挖成为小湖,湖底和四周铺上“透气阻水砖”,形成例如20米深的盐碱水小湖。然后大水冲洗各上层台阶的农地,降低其盐碱含量,盐碱水被排入这些池塘,相当于封闭起来,盐碱会在底部堆积,整体会设置“盐碱水排放系统”。

其实这就是牺牲少量地块,使得大多数土地,成为高标准农田的策略。

在大范围的农地之中,会设立一些以盐碱作为原料的加工厂,对盐碱水或被晒干后沉积的盐碱土进行加工,实现工业提取盐、碱和其它矿物质,准备减少整体的盐碱堆积,而且这些工厂,会设置大量的封闭仓库,囤积盐碱干涸物,作为原料储备。

一层又一层这样的大台阶下去,根据专家们的估算,大约3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大部分农田的“去盐碱化”,无需每年再大水冲洗农地。当然,这要和域内整体降雨量增加,以及周边大范围的绿化过程结合。

而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则以原来的罗布泊为基础,形成一个规划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的大湖,需要的海拔高度是808米,大致是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罗布泊曾经达到的最大流域面积,现在就是要恢复到这个范围。

此时罗布泊最大湖水深度可达20多米,按照成型后每年蒸发1。2米的幅度计算,每年罗布泊需要补水312亿立方米。第一阶段显然达不到,所以整个实现,需要1015年的时间,等到输水量达到1500亿立方的时候,肯定能全部完成。在塔里木盆地的其它低地,再设置一些小的可补水小湖,所以总的水域面积,规划是约3万平方公里。

这样,整个塔里木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顶层规划数据,就确定了下来,3万公里水域,森林草地覆盖率约60%,达到31万平方公里,然后是农地乡村农场15万平方公里,最后是城市、交通和其它4万公里。

绿化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滴灌森林,通过滴灌实现抗盐碱的树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大面积覆盖,首先是固沙,然后是大面积的种植,整体的原则是“全覆盖”,不能是那种,明明有树木生长起来了,但是它们之间的间隙中,仍然是沙子,而是要把沙子都固化起来,在它们的表皮,都是各种植物在滴灌或者喷灌下生长。

这就是10个标准市的五大战略任务,总的执行时间是20年,实现后,不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消失不见,而且让整个塔里木盆地,完全改天换地。

西域加上天山两省,现在每年的水汽蒸发量,看似是3000亿立方,似乎实现了最终2000亿立方的水量也补不上,但其实账不是这样算的,随着森林绿化的进展,以及农地保护性的开发,地表的生态改善,就会影响到蒸发量。太阳还是哪个太阳,但是被植物保护,蒸发量就会大大下降。根据现在中国第一代超级电脑的模拟,水汽蒸发量可以降低到2000亿立方左右。

而且输入的2000亿立方水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在蒸发后,部分变成降雨又回到地面,就算在两省只有20%,那也有400亿立方水回到地面,还有新疆地域原来的水量呢。总体来看,总量可以有60%以上,在两省以东的其它身份,变成降雨。

所以,未来两省,每年很可能会有400500亿立方的多余水源,这些水源,就能保证两省的用水,始终处于充裕的层度。而在两省的东面其余省份,不用输水,也可能获得8001000亿立方的降雨水量。

李思华主要考察了西域、天山、甘肃、陕西和绥远五省。在这些省份,从干部到群众,没有一个不对红旗调水工程,充满期望的,虽然除了西域省外,其余省至少要等到二期工程,才能享受到大的水量,但有指望的期望,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在考察中,她也提示章笃功等人,要注意塔里木盆地的地下水源。其实盆地下面,就是一个地下海,现在国内的科学家已经确认了,地下水储量大约在110~148亿立方米,蓄水量达到了北美洲五大湖总和的10倍。

但问题是这些地下水,都是盐碱和各种矿物质的“卤水”,盐碱度相当于海水的60-70%,无法作为淡水使用。不过这是源源不断的化工产业原料来源,需要建立一套研发体系,搞出可利用、有利润的工业流程,与地表盐碱处理工业结合起来。

如果塔里木发展起来了,这个地下水储量就是宝藏,本来是因为这里没有工业力量,所以无法开发。但有了以后呢?可以建立工业淡化提纯体系,源源不断地将地下水抽出,淡化提取盐碱作为工业原料后,同时获得了淡水。每年使用的水排污后,重新回灌地下,保持地下水位的平衡。

回灌若干年后,盐碱越来越少,这里的地下水,就变成了可用的淡水!

总之,有了2000亿立方的水,大西北可做的文章,可远远不仅是生态,尤其在各种重化产业和农业上,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可能性。

第一步是塔里木盆地,这是一期500亿立方输水工程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则是打通天山隧道,让第二期500亿立方中的300亿立方,进入第二大盆地即准格尔盆地;第三步是吐鲁番和哈密盆地200亿立方。完成以上三步,总共输水1500亿立方,其中1000亿立方留在塔里木盆地,其余500亿立方进入两省的其它地域。

第四步,最后的500亿立方,留下200亿立方,进一步补强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亿立方),其余300亿立方,直接输送甘肃、宁夏、绥远和陕北,这些地方到了那个时候,并不需要太大的直接水源补充了,西域和天山过来的丰富水汽,必然让这些地域降雨量大增。而这些地方本来的降雨量,相比西域天山还是要好很多的,整体生态,可以恢复得更快更好。

这也是中国地理上“西高东低”带来的巨大效应,西域天山的水汽,很自然地在向东的过程中形成降雨,滋润国土。

这还是头20年“红旗调水工程”单个项目的效果,如果再有20年,等到“南水藏调”与“红旗调水”两大系统合一,预计可以向西北输水3000亿立方米以上,从而彻底让西北成为水资源丰沛的地区,解除一切的缺水困扰。

最根本的是,现在可以逐步把大西北,当成是半个“大市场”来建设了,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矿产原料基地、能源基地,只是作为对东部和西南大市场提供资源的地方,而是逐步变成了内生性的消费市场。

这种转变,是战略性的,在李思华看来,这就是中苏两国,在中亚影响力和实力消长的转折点,1015年后,单单依靠西域和天山省,就能让中国成为中亚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而不再是苏联。苏联在哈萨克等地搞的那种不顾生态的玉米等大农业战略,简直垃圾不堪,如何与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西域和天山相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