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学校,她还碰到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学姐索菲亚,她已经在认真地考虑以后留在中国生活,不想回去西班牙了。索菲亚在中国,已经呆到了第4年,她说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常常觉得自己“前世就是个中国人”,回到西班牙,肯定不会再适应了。所以她忙着要结婚,她的男友是个中国人。
现在要移民中国,通常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技术移民,索菲亚肯定是不行的,那主要是针对科技人员的。例如她们有一次碰到的一对犹太人夫妇;第二种就是婚姻移民,与中国人结婚,可以办理移民中国。索菲亚就是在走这第二条道路。路
雅克琳还没有想过要移民中国,那对她还太遥远,或许过几年可以考虑一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能考虑的选项,至少对于她而言,在中国的生活要比在法国有趣多了。或许有些人不能适应东方式的生活,但她觉得很适应。
她很快见到了罗丹琳她们,一群女孩子嬉笑打闹着,来到了离开学校不是很远的一处夜市,已经是夜晚快8点了,可是人还是不是最多,真正的夜生活还不算开始呢。
有两个男孩走到她们坐下的一桌边上,试图搭讪,被嘻嘻哈哈的女孩们打发了。烤鱼送了上来,猛烈的香味,勾起了大家的馋虫,雅克琳深吸了一口气,生活真美好,不是吗?
从1961年“五五计划”开始,中国开放了广泛的留学许可。那以后,各国的留学生纷至沓来,到1965年,已经超过了30万人!原时空到2020年左右,外国在华留学生也只有5万多人,数量相差是极大的。
这种情况的形成,自然与两个时空的基础条件不一样有关。例如现在次大陆11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就超过了十多万。
新时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巨大,这使得全世界各国的学生们,都很有一些人,愿意和向往到中国来留学,现在仅西方各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超过了6万人,由于西方各国学生运动崛起,而毛李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西方和全球都变得越来越大,现在西方学生到中国留学,已经是一件颇为时髦的事情。在中国大约超过200多个城市,都看得到各国留学生的踪影。
中国对次大陆和非洲一些留学生是有补助的,属于为他们所属国家的“定向培养”,毕竟在新时空,当下中国的生活水平,已经属于全球的“高收入国家”了。但其它国家的留学生,与他们去美国并没有两样,需要自费,只不过中国的学费和生活费远比美国要低,以此时中国的教育水平而言,是典型的“高性价比”,得到了很多国家家庭的欢迎。
各国留学生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平等”为原则、极其强调人民平等的国家,反对奢侈品、上流社会和所谓高端品牌主义,在他们来之后,都觉得这里是“平民主义的人间天国”,尤其是欧美学生对此印象非常深,很多人因此转变了对中国所谓“极权专制”的刻板印象,甚至开始思考美国或者欧洲资本主义的缺陷。
这还只是正常的“学术体系”,另外的“世界革命体系”则要低调得多,而且管理非常严格,目前在“武革”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有八万多人,目前以非洲、南美和次大陆的学生为主,也有极少量的欧美学生。革命学校不可能放任地去享受生活,他们的教育、训练和实践,时间都安排得非常满。
按照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留学目标国,仅次于美国,已经超过了苏联、英国和法国这样传统的留学大国,而且未来很有希望会超过美国。李思华和赵云腾如果看到,她们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新时空美国缺乏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学生来源,自然吸引的留学生,相对要少了很多。
由于中美两国的隐隐敌对,目前两国虽然不限制留学,但在对方国家的留学生都不多,中国在美国仅有八千多人,还不如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多,现在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倒是有了1。2万多人,这是美国学生运动兴起后,让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了的缘故。
美国及其盟国,限制中国学生到他们国家,学习巴统禁止出口中国产品相关的科技专业,而中国也如法炮制地报复,这些国家的学生,也无法在中国学习一些中国领先的科技领域,例如中国已经开始全球知名的计算机和其它ICT科技学科,现在这些中国这些学科的留学,几乎只对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不过在其它学术领域,倒是“自由开放”的,但中国学生很少到美欧去学习文科领域,那些欧美“知识架构”,在中国国内都是被当作“臭狗屎”的,回国很难得到承认,例如到欧美学习历史学和哲学,连文凭都不会被承认。他们到欧美,现在主要都是读一些基础的科学研究领域,例如纯数学、理论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属于纯科学的领域,毕竟如果是现实应用的技术领域,大多都有限制,很难获得入学资格。
欧美学生来中国,倒是颇有学习中国文科的,甚至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会选修中国文科。这主要是个人兴趣,中国这个东方的文科体系,是与西方文科体系完全不同的体系。当然,对于中国对于西方古文明史的驳斥,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总的来说,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范围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五花八门,学什么的都有。功利点的,主要是为未来与中国做生意做准备,中国与外界的贸易量越来越大,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是统治级的国家,西方的一些学生对此是很敏感的,觉得与中国的联系,未来可以成为他们在欧美自己国家发展的一张王牌,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中国通”肯定还属于比较稀少的人才。
也有不那么功利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不必太为自己未来的生活考虑,例如雅克琳。他们来华学习,更多的是个人兴趣和一种自我成长的历练。中国在新时空,已经变得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个GDP几乎相当于美国2倍的超级大国,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全球中心,对于那些不是太种族主义的欧美青年而言,自然有着与原时空不一样的吸引力。
当然,“革命体系”的留学生们,大都来自国内斗争激烈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本民族、本国家的命运,与这些“学术体系”的留学生,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共同语言也很少。他们在意的,是中国哪些理论、经验适合于国内,如何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架构自身国内的革命思想、革命组织、革命力量,以及如何有计划、有战略、有战术、有步骤地推动自身国内的革命。他们到中国可不是来享受生活的,而是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动和推进革命,两帮人,理念基本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在中国国内看来,“学术体系”的留学,是商业和文化影响力,而“革命体系”则是事业,当然对后者要重视得多。
例如在取得了苏联的同意后(他们自己反正现在是懈怠的,觉得中国人愿意干那就去干好了),现在对南美留学生的工作大大强化了,已经有几个模仿当初次大陆模式的“百人小组”返回了南美,并在薄弱的资本主义地域,例如玻利维亚,建立了山区和农村根据地。
例如其中的一个百人小组,开辟了在玻利维亚西部山地拉巴斯省的山地根据地,他们与在拉巴斯市(玻利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的一个“黑帮”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开采山中的一个金矿并走私获得革命资金,他们打击消灭附近的种植园地主,解放农民和组织生产获取民心,目前开始稳步扩大,而在中国帮助下,也能通过玻利维亚与智利的边境,在海上获得武器弹药补给。这算是中国支援的南美革命的真正开端。
世界复杂多端,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们,也是复杂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人生追求和不同的意思形态,然而,这都不能否认中国留学潮扩大的影响——就像人们承认美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一样,人们开始承认,中国而非苏联,已经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最大的经济中心,甚至是未来世界的商业中心,敏感的学生们,为了各自不同的未来规划,来到了中国,渡过了他们永生难忘的一段青春岁月。
第331章格瓦拉与重信房子
格瓦拉微笑着与重信房子、胡安、帕雷德斯和陶志明逐一拥抱,他要离开这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了。
看着格瓦拉带着十几人离去,胡安几乎要哭出来:“他为什么要走?对我们的革命道路不满意吗?”
重信房子酷酷地回答:“他是个过于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可以勇敢地成为一个殉道者,如同唐吉坷德那样,单枪匹马地向风车发起挑战。但他无法适应革命的平庸岁月,像我们一样日复一日地为未来的事业,添加一砖一瓦。我们相信的,是厚积薄发,是真正通过长期的努力后,动员起底层人民的伟力,从而摧枯拉朽地干掉一切剥削食利阶层,赢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根基深厚的社会主义国家。”
“格瓦拉喜欢的,却是那种古巴式的革命中心主义,在一个地方打游击,吸引贫苦民众参与,迅速壮大力量,赢得革命的胜利。他喜欢的,是真正的浪漫主义和庄严牺牲,而不是我们这样的看上去缓慢地建设革命根据地。”
胡安痛苦地说道:“可他这样会死的,我们都知道美国人现在大幅度增加了对南美各国反动政府和政府军的支援,他这样没有基础地去战斗,怎么可能胜利?”
重信房子摇了摇头,有点冷酷地说道:“或许,他来到南美,就是为了死亡而来,这是他的殉道,我们阻止不了。”
重信房子今年22周岁了,在16周岁就到伊拉克战斗一年多以后,她顺利返回中国,完成了她最后两年的革命教育,但在毕业后,却没有重返伊拉克战场,当组织问她愿不愿意到南美参与革命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认为这是她的使命。
她其实很喜欢来到南美,这比继续参与伊拉克战争,让她感觉要好得多。来到南美,让她觉得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她崇拜的领袖李思华的革命之路,这种从无到有,打下一片江山、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可能革命历程,让她当时就激动得浑身发抖。在伊拉克打仗,只是反美,而来到南美,才是真正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