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05章(第2页)

第205章(第2页)

李思华当然知道这是个大问题,原时空看到的还不够吗?每个城市,几乎每天都有看到道路“开拉链”的,似乎永远在维修。

但建国初期,她也没办法,资本是有限的,到处都要用钱,不可能在这个方面大规模投资,也只能是拖下来。

从“五五计划”的1961年开始,全国老城区地下通道的建设,才逐步大规模地推开。经济成长了,有钱了,终于可以搞这样的大规模市政改造,而且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不算是太有战略意义,但至少可以推动经济和大规模就业,还能为钢材、水泥和很多行业创造大量需求。

市长商发祥如数家珍地向她介绍着:

“总书记,郑州中原区这一块,可是受够了没有地下管廊的苦处了。单单就郑州自来水公司的去年的数字汇报,供水管道去年被挖断次数是64起、前年58起、1964年60起。而在1963年,一年竟被挖断了114次。市民戏谑和骂政府,是在争抢挖断管道哪家强呢?”

“但无论如何加强管理,也只能是局部改善,还是没有办法彻底消除问题,毕竟地下管道太过复杂,无数管线如蛛网般密布,数量惊人。地下埋着的管线,至少有9大类,包括电力、电信、热力、给水、排水、通信、有线电视等,如果将每一种细分,又能分出几十种管线来。”

“而且各种管线,又是属于不同的部门分管,很多时候某条管道的维修人员,能搞清自己分管的管线就不错了,实在难以查到其它管线的细节分布,结果挖掘机一铲子下去,可能管线就被挖断了。”

“更不要说对交通的影响了,这是郑州市民最反感、投诉最厉害的,每年多次的市民听证会,我们都被骂得灰头土脸。”

“物流也很受影响,经常造成堵车,”

“所以终于开始建设地下通道,郑州人民是由衷地高兴啊,这种情况终于到头了,可以彻底改善了。”

李思华微笑着听着商发祥的汇报,她如何不清楚?新时空郑州不算个大城市,由于区域缺水,虽然这里是东部大区最重要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之一,也只定位为“较大型城市”,人口不得超过500万。但市政问题的矛盾,也是不小。

更头疼的,还是那些超大城市,例如平津和沪苏。

例如平津市,经过近30年的市政地下管线建设,平津市全市地下管线的总长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5万公里,其中主干线、干线、支线的长度,超过7万公里;管线类型涉及包括输油气管道在内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工业等8大类13小类线,仅检修用的井盖数量,就突破了200万个!而这海量的城市地下管线,分属十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和权属单位,没有办法,各有各的专业范围。

除了管道,物流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物流车辆与城市其它车辆争道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经常造成堵塞,但城市总不能把物流车辆赶出去。

平津市去年的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就搞得人仰马翻,因为管线实在太多太长,工作量简直吓死人。

而且此时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原时空2020左右的水平——那个时代,可以在地面上用勘测仪器进行勘测。仪器的原理类似于蝙蝠,用渗入地下回弹的“声波”,来确定管线的粗细、深度和具体位置。这些数据回传以后,再经过和原有图纸的比对,确定管线的属性和位置。

现在的勘察,还主要依赖人工在地下检查口里追寻。就是顺着原来预埋的检查室依次检查,只要在检查口还能看见这管道,就是还在使用。

当然,这样的普查是有大用的,平津市将基于这个基础,用大型计算机系统,建起统一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后无论是在规划管理、市政建设,还是在管线运维或应急处置时,都不用到多个部门,去查询地下到底有什么管线。未来,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在地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建立以后,争取做到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的数据库管理。

走到地下二层,郑州地下管廊项目的总工陈南栋,向李思华介绍了地下管廊的构成,这个管廊通行的管道,现在有包括给水、污水、燃气、电力、电信、热力等8大类14小类,预留了足够空间,未来有新的管道类型,直接增加就可以。

“总书记,这是给水管,这是电力管……,整个地下二层的管廊,实际上由分隔成了六个互不干涉的通道,最边上的是热力管线,避免高温影响或破坏其它的管道;然后是给水管线……,这是污水和再生水管线………,这是电力管线……,这是通讯管线……,最后一个通道,是预留管线,方便未来还有目前不知道的新技术发展后需要的管线。”

李思华环顾了一下,地下管廊虽然很紧凑,但足够人员自由行走和携带一些小型装备,而各通道的墙面,都预留了各种托架,等待管道进场。整个管廊都是钢筋混凝土构造,厚度为2030厘米,外层有高质量的防水隔层。而在管廊的两侧和中间,还有排水的暗沟,整个设计,是比较完善的。

尤其顶部是地下一层的物流大通道,所以承重的“冗余”是非常充分的,管廊6个通道的分隔墙,其实全部是对地下一层的承重墙。

这样的结构,就保证了地下一层的物流通道上,无论是怎样的重载大车行驶,甚至超载34倍,也不可能破坏管廊的结构和安全。

她笑着对郑州的党政领导说:“建设地下管廊,也是装了一条新的拉链,只不过现在这条拉链是隐蔽的了,不会影响市民们的生活。”大家会意地笑了起来。

她接着又说道:“可惜现在的监控系统还没有发展完善,否则未来在这个管廊内,每20米远左右,就可以设置一个监控探头,让工作人员能实现远程无死角监控。地下管廊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智能化,未来需要实现对湿度、温度等的全自动控制,出现问题可及时调控。”

不过她又叹了口气:“全国包括管廊和物流在内的地下通道建设,至少还需要30年左右,估计才能完成。就算是郑州这里,我估计25年总是需要的。这也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呀,听说法国巴黎改建地下管廊,都已经干了130年了,还在建设。”

她嘱咐郑州的党政领导:“一定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做好对市民群众的宣传工作,二十几年的连续施工,可以肯定,会影响到每一个市民的生活。群众有些怨气是正常的,要做好疏导工作。对于部分群众,因此发生的生活困难,党委政府不能推诿什么不可抗力,必须努力和高质量地解决好问题。”

李思华当年的秘书戴明诗,现在正是河南省的省长。她仍然像当年做秘书一样,用小本子亲自记录着李思华的言论,准备回省政府后,形成对应的河南省相关的工作文件。

接下来,李思华视察了位于地下一层的地下物流系统空间。

地下物流通道,高度在8米左右,足够让物流大车双向通行。不过与比较成熟的地下管廊系统相比,现在中国的地下物流体系,还是非常原始的。

实际上,现在做的是预留通道空间,因为投入实用的,只有物流车辆这一种模式,以李思华前世的见识,自然知道这还只是初期最粗糙的。

现在一般的使用模式是,在城市的周边建设与交通枢纽融为一体的物流园区,外地物流车抵达枢纽后,根据不同的车型,有的需要在物流园转运,而有的车则可以通过地下物流通道,直接送往目的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