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03章(第3页)

第203章(第3页)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品,所以包括李思华在内,都认为他值得争取。现在他的犹豫,不过是舍不得自己建立的坦桑尼亚革命党,他在访问中国后,在回国之前,有机会面见李思华,就曾经试探中国,能否让坦国GC党,融入他的革命党,以GC党的模式来改革革命党。

当时李思华肯定地告诉他,真正的革命党,是无法通过改良和妥协来建构的,是必须从根上生长,反复校正信仰而成的,他的所谓坦桑尼亚革命党,实际上是一个大杂烩,至少9成以上的人员,是不合格的,也谈不上什么革命。如果让GC党加入革命党,那就是泥沙俱下,而如果尼雷尔要真正革命的话,应该是从革命党中挑选优秀的分子,按照GC党的标准来选择和锻炼,加入GC党,这个所谓的革命党,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

她直截了当了地告诉了他,中国GC党是一群GC主义的真正信仰者,将解放全人类视为己任,所以推动非洲的真正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中国GC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坦桑尼亚也是如此。中国将支持坦国GC党,真正地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的彻底改造,而不是现在尼雷尔政府的这种表面而已的社会主义。

她认为尼雷尔的最好选择是,如果有了真正的信仰,那就加入GC党;如果觉得还是有分歧,可以合作,政府也可以“共和”嘛。

当时尼雷尔是犹豫的,说要仔细考虑一段时间。

李思华之所以对尼雷尔说得这样清晰,是因为在坦国,革命的大势将成。

中国在坦国十几年的布局,现在培养出的当地革命青年,已经超过了6万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从1013岁的儿童开始培养的,每个人都经过了至少6年的教育,按照中国的标准,只是“小学毕业”,但在坦国这里完全是破天荒,以前何曾有一只当地的政治力量,拥有如此多的有文化、有信仰、有组织纪律的规模化成员?这些青年在毕业之后就深入坦国的城市和乡村,在中国当地力量支持下可以动员的本土力量,根本不是尼雷尔能够想象的。

龙族的各支“雇佣兵”,深入坦国,在当地GC党的配合下,已经训练组织了近万人的“当地附属雇佣兵”,他们拥有的武器装备,甚至远在“政府军”之上,更不要说军队的思想和组织水平了。

所以到明年即1967年,无论尼雷尔最终同不同意,中国都会推动坦国GC党的革命发动,能和平解决最好,不能的话就政变。

李思华没有告诉尼雷尔的是,中国政府打算给坦国GC党什么样的支持。

整个坦国计划的构成,可以说是一个“干部援建+五小工业+铁公交通+矿产开发+农地开拓”的五大元素组合的大计划。

单单在坦国一国,中国就准备投入20万“流动民兵”锻炼出来的干部,再加上10万次大陆的援建干部,而未来整个非洲,更是一个“千万援建干部计划”。对于中国干部,这也是很好的训练,经过非洲革命这种“极限锻炼”,才是更好的国家接班人,会是后备干部中的精英。实际上,次大陆各国,也都将此视为锻炼本国基层干部的大本营。

当地已经有6万干部,而建立起来的遍布坦国的培训学校,每年还能培养1万左右的新干部,等到革命成功,还会大量扩张,准备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6080万人,构成坦国革命干部和军队的主体人员。用这6080万人作为骨干,就可以撑起这个一千多万的人的社会主义国家。

例如,经过研究发现,在坦国推广乡寨模式是不行的,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对于此时的坦国人民素质而言,太复杂了,短期坦国只能是大约10个左右的城市,加上广泛的农村,而且也缺乏资本。所以最后确定的方案,是强制打碎部族,组建一个个的100户500人左右的“标准村”合作社形态,每个合作社配上2名本地青年干部加上4名中国+次大陆援建干部,通过6个人的组织核心,推动“标准村”的建设和发展,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本地干部逐步增加,未来形成10个本地干部带动500人标准村的现代管理体制,援建干部,则在10年中随着本地干部的增加,而逐步退出。

按照这样的方案,坦国的农村人口现有1000万左右,就可以形成2万个左右的标准村(实际上不到,有一部分是市镇),用4万本地青年干部加上16万援建干部管理起来,推动坦国的农村,形成一套可以逐渐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体系。

毕竟,这个国家面积够大,此时的人口规模,其实还算是“地广人稀”,耕地资源其实极为丰富,只不过原来太过落后,无法开发而已。能够开发出来,足以形成一个“小粮仓”。

剩余的2万本地青年干部,以及14万中国和次大陆援建干部,主要就是建设发展2个体系,第一个是10个左右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帮助坦国形成现代城市的管理、建设能力,第二个就是发展采矿业和五小工业,坦国的资本只能是来自采矿,尤其是其丰富的黄金开采,而采矿获得的资本,一个最重要的投资方向,就是发展五小工业,让坦国具备最基本的民生工业能力。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援建干部,还没有包括已经在坦国生根立足的教育体系,那是另一个援建系统。

而所谓的五小工业,就是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五种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当然这并不是固定的,有的地方又没有铁矿和煤矿,是无从发展这两类小工厂的。但总的原则,就是以此来解决县域(1015万人)规模区域内,对基本工业品的需求,不仅为城市的大企业起到补充作用,也能更好的利用当地资源,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使当地经济面貌得以改善,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生产为主,兼顾加工业,从而能够适度地提高农业外收入水平。

铁公交通,则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10年,完成主要城市之间的铁路和公路连接,所有市镇的公路连接;而在第二阶段的20年,则要坦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完成“村村通”,能够有30年完成,已经是很不错了。

矿产开发,则是坦国的资本来源。坦国有黄金储量3000万盎司,其实已经足够其国家所需发展资本(超过10亿美元);天然气储量,至少超过2。8万亿立方米;铁矿3亿吨,还有煤田;钻石和宝石更是丰富,钻石的储量高达250万吨,不过要是对钻石规模性开采,市场价格早就崩了。

坦国还有一种全球极稀有的资源——东非大裂谷的氦气田,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氦气在航天、军事、医学等高科技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而且可代替性极小,堪称气体界的“稀土”。每年中国都有95%的比例,需要依靠外国的进口,关键还是要从美国进口,稳定性很差。所以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根据坦国的矿产资源,先行规划了30个左右的重点开采企业,以此形成坦国的“资本生产体系”,尤其是黄金开采优先,这样在中国援助停止后,坦国就有自生的发展能力。

最后的农地开拓,就比较简单了,大部分的标准村,就是干这个的,而由于地广人稀,难度也不大,坦国正常只需要3000万亩,即有2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就足以在亩产只有250斤这样的低水平条件下,满足全国的粮食需求,并有大量剩余。

在资本上,中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次大陆11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已经10年,中国援助几乎已经完全停止,现在只有针对一些特殊项目和工程的贷款,而彼此的贸易现在几乎是平衡的,各方都很注意保持这一点。所以中国每年的“世界革命基金”,已经可以将80%以上的资本,转向非洲。

目前中国每年的GDP,已经远远超过了3万亿人民币,按照0。3%算,革命基金每年可达100亿元,即40亿美元,将80%即32亿美元投向非洲,这已经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了,足以撑起非洲战略初期所需的投资。

打开非洲的地图,就可以立即了解到以坦国作为战略支点的地缘意义。向北,是肯尼亚和乌干达,从埃塞和坦国,对这两个国家形成了南北对攻的态势。向西,越过卢旺达和布隆迪这两个小国,就是非洲中部的“非洲之心”刚果和中非,再向西,就是尼日利亚、加蓬和喀麦隆。而从坦国向南,则是矿产丰富的赞比亚和莫桑比亚。

所以坦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革命引爆点,在通过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而来的中国支持下,向北、向南、向西引爆非洲革命。

六十年代的非洲,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名义上的独立,几乎都是在1958到1961这几年独立的。英国和法国,都被迫放弃了表面上的殖民主义,只有葡萄牙还在莫桑比亚和安哥拉,坚持其殖民主义的统治和镇压(历史上,葡系的非洲国家,都要在1974年前后才独立),这是一种能捞一年捞一年的殖民主义心态,葡萄牙此时的国力和军力,在中国的眼里当然是不堪一提,可是镇压非洲人还是足够的,葡萄牙又不需要英国和法国那样,还要做出“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

把美国单独另外考虑。非洲革命的另一个重点,当然就是与这些殖民地的前宗主国,英国和法国的对抗。在西元19671970年的这个时间段,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判断美国不至于出动陆军,有可能在非洲大陆出兵的,只有英国或者法国。美国很可能会出动海军威慑,但中国海军现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美国此时在非洲的利益不大,冒着核战争的风险与中国对抗,还可能导致中国大力加强对伊拉克的支援,并不上算。

就算是英法,中央判断其大规模出动陆军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是考虑到与我国的直接对抗,单单一个坦桑尼亚,不至于让他们铤而走险,所以肯定还是隐秘的特种部队,与雇佣军之间的对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