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新中国选择国际标准轨,一方面是民国时期的铁路已经有3万多公里,都是标准轨;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更重要——宽轨虽然有不小的优势,例如运力获得提升,运行的稳定性更强;但缺点也不小,尤其是地面线路、桥梁和隧道的造价大幅上升。
在建国初期,当然选择标准轨的性价比更高,因为可以在同等投资下,建设更多的铁路,而更多铁路的重要性,短期自然是远远胜过已有铁路的运力重要性的,何况,运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火车和铁路其它科技的提升来达成。
已经到了核武器和空军导弹时代,双方对于铁路的“安全化”顾虑,降低了很多,不会再去考虑铁路必须远离邻国,才会有安全性的问题,因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几百公里内的近距离,可以产生的保护效应太微弱了。这也是这三条铁路,得到勃涅日涅夫赞同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石油管道合作,同样由“亚太开发银行”贷款出资,修建由苏联秋明州,通往新疆和外蒙的两条石油管道。苏联此时的三大油田,罗马什金油田、萨马特洛尔油田和秋明油田,后两者都在秋明州内,而从鄂木斯克再往西,就是秋明州,所以通往新疆的石油管道,实际上是与通过新疆的铁路,几乎是并行的。
从中国的角度看,通往新疆的石油管道已经是现成的,由于逐步开发塔里木盆地等新疆油气的需要,已经修筑了新疆通往东部的石油管道,所以现在相当于再延伸到苏联,而管道的输油能力,李思华很多年前就已经考虑了从苏联进口原油的输油能力,所以并不构成障碍。
而从外蒙通往华北的输油管道,就需要新建了,但这也是应有之义,在没有与苏联达成协议前,修建这条管道是没有意义的。
石油管道问题,是勃涅日涅夫相对有点犹豫的一项。好处很明显,让中国对苏联有一定的能源依赖,对于未来苏联影响中国,以及与中国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当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这就使得苏联可以向西、向东两个方向,出售油气,对于西方的议价能力上升,保证了苏联销售油气价格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没有潜在的风险,“东方管道”几乎只有中国一个客户,如果中国什么时候不用苏联的油气,新建设的能力不就废了,总没有这两条管道在苏联的部分,都由中国承担建设成本的道理,中国只能是贷款支持。
最终,在中国愿意签署“三十年长期供油协议”锁定苏联产能的基础上,勃涅日涅夫终于同意了这个项目。不过他还要在回到苏联后,与苏联高层取得一致性的意见。这个问题可能争论较多,不像前两个方面,他预计高层中的绝大部分都会赞同。
勃涅日涅夫也向中国提了一些要求,尤其是阿富汗,此时苏联已经将阿富汗看成是自己的禁脔,而他们担心中国人也会进入阿富汗,毕竟中苏两国,都是阿富汗的近邻。
李思华向他承诺,只要苏联不是以军事占领和出兵的方式,军事控制阿富汗,中国就不会介入阿富汗,承认苏联在阿富汗的特殊利益和主导性。
李思华坦率地说出了中国的担心,如果苏联是军事占领,那么新疆的整个北部和西部,都被苏联的军事力量威胁。而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准盟国,同样会受到苏联的军事力量的重大威胁。这是中国难以忍受的。
所以中国对苏联在阿富汗的态度,是以苏联军事力量是否进入而决定的,只要苏联不是军事进入,中国就不会染指阿富汗。
勃涅日涅夫对李思华的承诺是满意的,他内心知道,李思华对苏联军事行动的担心,从中国的角度是有道理的。此时他自信满满,不觉得控制阿富汗,会需要苏联军事占领,所以对于李思华的表态很满意。
李思华则在心中窃笑,这可是个天大的坑,就看你勃涅日涅夫最后是否还会像原时空一样地跳坑,反正中国为你预留了位置。
谈判结束后,主席又接见了勃涅日涅夫,与他亲切交谈,向他赠送了自己的书籍。
不过,重头戏还是李思华代表中国国家,向勃涅日涅夫授勋,他毕竟是原时空大名鼎鼎的“勋章控”嘛。
一枚金质特制的“中苏友谊万岁勋章”、一枚“共和国勋章”、一枚“红星解放勋章”,李思华一下子,就向勃涅日涅夫授予了中国最顶级的三枚大勋章。这可让勃涅日涅夫高兴坏了,对于这三枚勋章,那是爱不释手。李思华让勃涅日涅夫,挣足了面子。
1966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署修改后的《中苏友好条约》,并签署了贸易、铁路、石油管道等多个合作协议,中苏关系,由此进入了十多年的稳定发展和友好阶段。
第322章美国1966与CFIA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正在国会演讲,他的目的,是让国会在此后他“伟大社会”计划需要通过的各项法案中,予以充分的支持。
约翰逊与肯尼迪一样,擅长演讲,此时他娓娓道来,金句频出,不少议员们都听入了神,觉得约翰逊和肯尼迪一样,真的是擅长煽情啊。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的命运,只有仰赖全国人民始终如一的性格及信念,我们的祖先——那些离乡背井的异乡人,勇敢但也受过惊吓的异乡人,来此寻找一块个人可以自主、自由生活的地方。他们和这块土地订下公约,公约的立意是公正,用自由书写,受团结的约束,它注定是被用来激发全人类的希望。而且它仍然约束着我们,只要我们遵照条款,我们就一定能繁荣起来。”
“……美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国家。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阐述该信仰的伟大誓词,仍然在每个美国人的心中回响:人人生而平等,被管辖者同意的政府,不自由、毋宁死。那些誓词不是花言巧语,也不是空洞的理论。两个世纪以来,美国人民为之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今天晚上,为了捍卫我们的自由,美国军人在全世界,冒着生命危险,屹立在各自的阵地上……”
也有的议员在内心腹诽,他娘的入侵伊拉克去争夺石油,可算不上什么捍卫自由。至于美国的先辈,寻找土地和立下公约,以屠杀印第安人的方式赢得自由吗?漂亮辞藻来掩饰美国的不择后段,但这是美国现在要做出的必要姿态,不是吗?
“我认为伟大社会并不是一大群,听命从事,不求变化又不事生产的蚂蚁。它应该适应刺激的事物——不断地变化、试验、探索、失败、休整,然后再试验——总会有收获的。我们每一代,都必须用我们的辛劳和汗水,将我们的传统保持下……”
马丁内兹礼貌地对约翰逊的“精彩”演讲鼓掌,作为一名来自南方密西西比州的新晋民主党众议员,他在国会的影响力还不大,年龄也只有30多岁,在国会属于少壮派。不过也没有人敢轻视他,熟悉内幕的人都知道,此人的背后金主,有着先锋集团和德州财团,他与这两大财团以及其它一些近年来开始冒出头来的新财团的头面人物,都非常熟悉和亲热,未来的前途,可谓不可限量。
马丁内兹的内心,正在吐槽:“美国佬果然他娘的是最伪善的,干了一大堆烂事,然后什么都可以说成是为了自由和民主,还能让自己自我感动一把,太恶心了。”他在美国已经呆了十多年,但进入国会以来,看到的美国做派,仍然让他觉得大开眼界。
马丁内兹真正的名字是马天养,他来自中国的香港。父亲是一名白人烂崽,母亲是华人,在香港解放前,父亲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去了,是母亲养育他长大。他的外貌如同日本人曾经发现的那样,遗传了更多白人的特征。
他人又很聪明,因此早早被CFIA看中,从11岁起,就开始进行以适应西方社会为基础的特殊训练。在17岁来到美国后,CFIA为他安排了在美国的全套身份,他甚至有了美国的“父母”,一个父亲是白人、母亲有着印第安血统的拉丁人的家庭,由于父亲在美国著名的杰富瑞集团担任中层领导,所以这个家庭是美国典型的“上中产阶级”。
18岁那年,他考上了密西西比的法学专业,开始逐步完全融入美国社会,等到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密西西比州小有名气的律师了,得到了包括先锋集团在内的好几家财团的青睐,这使得他迅速积累了资本和人脉,三十岁以后,他开始对政治发生兴趣,在1964年终于当上了众议员,成为美国政治新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