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94章(第2页)

第194章(第2页)

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西方和西方的民众习惯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李思华并不觉得这样的文化输出本身有太大的意义,但是与其它的手段结合起来呢?

六十年代,是全球青年“反叛”的黄金年代,是各国青年们蔑视权威和传统的最“疯狂”的时代,政府和老一辈“大师”们的要求和教诲,在革命思想理论和行动的面前,是脆弱无力的。

所以就可以构筑中国文化的合力,包括毛李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理论、“无害的”奇幻想象文学、娱乐性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国的工业品和其它品牌产品、更广域的绿色环保NGO,底层人民健康生活的实践等等,把这一切汇成合力,那就是对六十年代西方青年思想上的连续重磅炸弹轰击,不可能没有效果,至少会加强他们国内动荡的力度,并在长期持续产生效应。

除了西方,这更是占领发展中国家青年们头脑的攻势,西方能占优的,是低俗的“拳头加枕头”,即暴力和性刺激,直接作用个人肉体生理。但我们文化带去的效应更持久,更深入,即使做不到完全压倒西方文化,也要做到与之势均力敌,成为发展中国家,从知识青年到普通青年思想的重要来源。

六十年代对于西方青年,就像是原时空八九十年代对于中国青年一样,过去的信仰崩塌,对于本国政府高度不信任,外国思想的影响力巨大。李思华的父亲曾经对她感慨说,在她出生的那几年,如果不是中国的城市化率还不够,农村仍然是主体,可能国家的动荡就危险了。现在,她想把前世的这种经验,反向地应用在美国身上,一报还一报,这很公平。

孙维诗这一次来沪苏,本身就是参加沪苏电视台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沪苏国际电影节,并担任评委会的主席。

1955年以后,消费时代兴起,各种文化节,也作为与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形势兴起,除了这类的电影节、电视节外,还有很多与商品消费的有关文化节,例如茶文化、酒文化、品牌文化、科技文化、音乐文化等,一时间万物皆可文化,虽然报纸上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不过一时之间也很难遏制。

据说文化部正在拟定文化的范畴,预计会专门明确出哪些活动属于可以定义为文化的范围,据说初稿定出了250多种属于文化的范畴,未来除了在这个范畴以内的,可以称之为文化活动,其它的一律禁止,除非属于完全创新,则可以向文化部申请认定。

虽然良莠不齐,孙维诗还是向艾茜感叹到:“我认为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的大时代,虽然还不是高水平文化大规模产生的大时代,那需要长期的积累。但如果说现在是新中国文化的初唐,肯定毫无疑问。而未来的文化高峰即盛唐,肯定会来到的。”

艾茜心想,我可不是第一次从名人那里听到你这样的感慨了,这确实是初唐文化繁荣的景象。

这是李思华也没有想到的发展,她原来以为要等到网络时代。但其实现在新中国,已经走到了原时空2000年左右的生活水平,而且要“安逸”得多,因为没有原时空那样的挣钱养家致富心理压力,时间也相对富裕,不可能有资本家搞什么明的、暗的996福报嘛。

挣钱的欲望没有那么强,工作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生活小康,新一代青年又是知识化的,所以对文化的需求就爆发了。

李思华虽然没有提前预料到,但这种趋势出现后,她却很快发现了这种发展。于是她通过文化部、宣传部等机构,大大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快速发展。例如大量地鼓励设立各种文学刊物和文学出版社,鼓励电视台的数量规模快速发展,用他们对节目和电视剧的需求去拉动创造,就连电影公司的数量,也是十倍几十倍的增加,还吸引了非常多的民间资本投入。

二十多年“断西方”和“唯中国”的文化思想教育,促进了各个领域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中国式音乐、中国式写实绘画、传统写意画、国风雕塑、国风舞蹈、国风工艺品、国风艺术表演等各领域,中国风格、中国情调、中国诗意的文化产品开始大量涌现。

这是文化领域累积二十多年后的爆发;是一代新人登上文化舞台后开始的表演;是国民在生活富裕之后,自信积累“推”出来的大趋势。

孙维诗继续向艾茜感叹说:“你年轻,可能不一定特别清楚,在刚解放的那个年代,哪有这样的趋势?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向西方学习,或者至少向苏联学习。当时领袖就曾经痛骂那些教授学者,就算在历史学这样中华文化具备明显优势的领域,这些人也还是跪舔洋人,自身一点自信都没有,简直就是卑躬屈漆,膝盖都是弯的,已经站不起来了。”

“为了改变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领袖开除了这些领域的大部分学者,尤其是那些留洋回来的。像是你们沪苏戏剧学院,大概有十年,教师都是很不够的。她为的,就是要让中国人继承和创造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产品。”

“当时有多少人骂她呀,尤其那些被开除的教授老师,还有那些被下了文化禁入令的文人,对她简直是恨之入骨。就算是我这个明显党内色彩浓厚的文化人,也听到了不少。这些人开始编造她的很多谣言,编造党内的斗争,不过后来这样干的人,很多都被抓起来去劳动改造了。过了好几年的时间,文化界的风潮,才逐渐平静了下来。”

“不过现在她努力的成果,开始真的出来了,你看看这些领域,无论是我熟悉的电影、戏剧,还是电视剧,还是音乐、绘画、雕塑、艺术表演和其它艺术品。领袖强调的中国风格、中国情调、中国诗意,都开始逐步表现出来了,而且水平越来越高,一个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东方文化和艺术体系,已经看得到雏形了,这个体系,必然在未来诞生伟大的新文化和新艺术。”

艾茜想,我哪里不知道,就算是最近十年,对于文化禁入令,以及“唯中国派”的议论还少了?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她爷爷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就是被开除并被文化禁入,只好申请去爪哇,却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民国”拒绝了,那之后,人就废了,现在还活着,扫了十几年大街了,有点钱就去喝酒。爷爷一直感慨,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是走错了路。

1962年的春天,新时空中国繁盛的文化大时代,完成了发芽,开始茁壮成长,向着世界伸展她的身姿,这是一颗新的“世界树”,是在百年积弱下似乎枯萎的树根、重新得到了足够的养分,发芽生长出来的新树。她正快速地向着空中伸展,想让全世界早日见识她全盛时代,遮天蔽日的风采!

第308章六十年代见闻之财经界

中建银行总行副行长刘红涛,疲惫地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准备眯一小会,精神恢复点再起来工作。他不敢回家,总部的同事们,这两天没有人敢回家,不把中建的整个政策体系,完成调整方案,大家就别回家了。

刘红涛的压力尤其大,因为总行的行长直接被撤职了,现在临时由他主持工作,重担压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感觉是那么地喘不过气来,更何况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

前几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亲自参加,而央行、金融监督部门、中建工农科12大行的一把手都参加,逐一地先向总书记和其它金融相关的国家领导人汇报了工作。

总书记不动声色地听了两天半的汇报,到第三天的下午开始发飙,把金融部门从上到下骂得狗血喷头,有的话用词极狠,例如骂他们中建的原来老大,据说是说他“好端端的人不做,变成了贪婪的疯狗,狗嘴里那里吐得出象牙来?”整个就是12级的暴风,扫过了财经界的高层。

刘红涛知道,几个金融监督部门的一把手,直接就被撤职,最大的中建工农科五大行,一把手被撤了3个,另外两个现在也是“戴罪赎过”,宋总理都挨了批评。而且这只是开始,国内财经界的一场大动荡,已经必不可免,因为现在的定性是“方向性路线的根本错误”。

现在想起来,总书记不会容忍现在的财经政策,是有征兆的。她一直对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极其瞧不起,而在各大行的推动下,这一次央行提出了超发一定的货币,实际上就是采用货币政策,来调整国家经济,这不正好撞到枪口上了吗?总书记要能忍耐才怪呢。

刘红涛闭着眼睛,心里想着在金融系统传达的总书记发言文件,这份文件他看了几十遍,现在都能背下来了,里面的一字一句流过他的心头。

“知道超发货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策吗?是掠夺底层人民的财富,用来分肥金融系统和大企业的政策,是资本主义社会造富的源泉之一。现在我居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央行,看到了这样的王八蛋政策!”

“我们以前保持通膨率2。5%,现在保持2%,因此每年增加一定货币发行的目的,是驱动人民群众参与消费,不要躺平在存款上,要用劳动去创造新的价值。但从定量的增发货币,到现在的超发货币,性质就完全转变了,这是走到了底层人民的对立面,是完全资本主义的反动政策!”

据说这个定论出来,央行的行长就晕了过去,本来要被抬走,总书记厉声命令把他弄醒,让医生就守护在边上,每一个与会者,死都要听完!否则浪费粮食的家伙,活着干吗?

“超发的货币,从央行出来进入各大银行,先流向的就是各大金融机构、大企业和房地产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然后是各种服务业和制造业,唯一毫无所得的,就是底层人民。换言之,离发币中心越近,就越容易获得超发的货币——超发的钱,优先给到了他们嘛。所以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最容易吹捧这种超发货币的混蛋政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