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92章(第3页)

第192章(第3页)

或许是因为她母亲改嫁了的缘故,从小重信房子就非常独立,她对于读书考大学这样的事情,毫无兴趣,早早地就对于革命战争充满了兴趣,她的偶像,正是李思华,她认为那样的人生,才值得奋斗。所以她改掉了母亲为她起的中文名字,现在的她,是人们知道的“李重信”,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

12岁那年,她突然被选拔到了一个“世界革命游击训练营”的少年班,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认识了奥平刚士和冈本公三这一帮好伙伴。训练营的女性很少,早熟的重信房子,以其敏锐的头脑和优异的训练成绩,以及对革命理论的早熟学习,很快成为了这一帮“孩子”们心悦诚服的领导。

这个训练营的少年班,全是从日本遗裔中选拔的,不过学生们,从来不提自己的日本血裔身份,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而能够参与世界革命,则是他们人生的升华,用在革命中的无畏牺牲和奉献,来洗雪自己内心的耻辱感,是他们共同的愿望。这种心愿,导致他们在训练中非常坚忍。

重信房子是他们中最放得开的,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民族身份只是一种桎梏,要跳出民族主义的圈子,成为国际主义者。全世界的底层人民,其实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自己的一生,应该奉献于世界人民的革命,像领袖李思华那样去奋斗,解放世界各地的底层人民。

她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是因为她相信不流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武装斗争就是最好的宣传,反美反帝就是世界革命的最大方向。

本来,他们还有两年才能毕业。但是伊拉克战争的消息传来,训练营的少年,都感受到了自己的热血沸腾,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去伊拉克战斗,加入到打击美帝国主义的第一线,纷纷写了血书给上级,要求参战。

申请最终得到了部分批准,上级会选拔训练营的20%人员,去伊拉克加入当地的游击队,争取获得一些游击队的指挥地位,推动伊拉克的游击战,更早地进入正轨。

所以最近他们都在拼命地学习阿拉伯语,重信房子就是学得最快最好的那一个。澳日在大分水岭,仍然有残余,不断地袭击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澳洲的存在,所以他们都会以澳日的出身,来掩饰真实的身份,这种身份,也容易得到各种游击队势力的信任。

领导也告诉他们,这种身份是很有风险的,因为美国人对澳日恨之入骨,恐怕一旦被俘之类的,是没有活命的机会的。但是少年们哪里在乎这个?一旦遇到危机,自然是要战斗到死,怎么可能容许自己苟且偷生呢?

他们此去,也只是算“实习”,1年之后,活着的人还需要回到中国,完成最后的教育训练。

实际上,他们只是捎带的,中国确实如同苏联一样,派出了一些人直接到伊拉克,渗入游击队中,争取提高伊拉克游击战的能力。不过多数人都是从各地的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回人以及来到中国学习革命的各国青年中选拔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力”。

8月的一天,几辆卡车接走了要去伊拉克的训练营成员,没能选拔上的学员们,羡慕地围在即将出发的卡车周围,他们在为能够参战的同伴们欢呼,狠狠地打击美国佬!

重信房子自信地向他们挥手,为了参战,她减掉了一头最喜欢的长发,现在就像是一个假小子,可是虽然没有秀发飘扬,她的内心却是心潮澎湃!

美军司令官威斯特摩兰上将,以及美军在伊拉克的整个指挥系统,已经感觉到了完全的不对,游击队的蓬勃发展,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什么“回归党”、“穆罕穆德军”、“伊拉克敢死队”、“安萨伊斯兰组织”、“人民阵线”,美军已经发现了超过200个不同名号的游击组织,每个组织,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不等,整个伊拉克,现在至少有十多万的游击队,在积极地活动。

而且很多游击队装备精良,他们虽然没有重武器,但是显然得到了苏联或者中国的支持,轻武器的装备很完善,在小规模战斗中,美军很容易伤亡。尤其是那种107火箭炮,其实威力很大,每一次如果让游击队实现了打击目标,那伤亡都是很惨重的,所以搜寻107火箭炮,已经成为美军治安任务的最重要目标。

按照美军参谋们的分析,这些游击队中有不少队伍,其实是很有章法的,他们袭击的目标,除了美军和美军军营以外,就是美国组织起来的以“民族民主党”为核心的新伊拉克政府人员、办公场所和新警察部门,还包括油田、公路、交通枢纽、物流中转站、运输车辆等。

现在就连巴格达朝外的公路,都被炸得到处都是坑。美军出钱,也很少当地人愿意去修路,因为危险性太高,随时就可能被来上一发火箭弹,甚至是“远程”的火箭炮,而且还有很多地雷。美军被迫重兵保卫巴格达-摩苏尔-土耳其的公路,总不能所有物资都通过空运。但是正因为如此,这条公路就成为了游击队袭击的重点目标,负责保卫的美军,每天神经都高度紧张,因为知道每天必然都会有袭击。

实际上,除了上述的这条公路,伊拉克境内几乎所有的交通线,都成为了游击战区,切断交通线,很明显是游击队的战略。铁路已经根本无法使用,而公路,到处都变成了断断续续的,这让美军自己的物流,都变得有些困难,需要更大程度上依赖空运。

美军现在还顾不上伊拉克的乡村,单单在城市中的治安战,就已经很头疼了,伊拉克的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小股的游击队,街头巡逻的美军或者新警察,成为了他们的重点袭击目标,几乎每天都有美军死伤。这些游击队熟悉地形,甚至挖掘了地道,在美军追击的时候,往往会遇上地雷等的伏击,甚至进入一些房屋,里面也会布满各种形式的炸弹陷阱。

所以几个月来,美军逐渐感到了焦头烂额,每天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美军伤亡,从开战到现在的6个月时间,美军的伤亡接近8千人,而至少有7千人以上,都是在最近几个月的游击战中伤亡的。

而且美军还不得不束缚自己的手脚,本来对付这样的游击战术,最好就是搞集中营,将游击区的所有民众,都驱赶进集中营,每天给点吃的,把他们都困锁起来,让游击队失去民众的支持。但这样的战术,被美国政府和美军高层,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开玩笑,这不是自证美军是法西斯军队吗?苏联和中国肯定会利用,美国的全球声誉,会跌落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西方内部也会极力反对,例如西欧,哪个国家和政府,敢于支持美国搞集中营?那完全是政治上的自杀。

威斯特摩兰上将和他的参谋部,只能是压抑自己的焦躁,开始寻求一套新的有效的治安战法。

第305章六十年代见闻之国企城市

中东烽火连天,中国内部却是另一种火热,大建设和大流动,主宰着新中国的社会。

1961年底,中国的GDP达到1。9万亿元人民币,人口突破9亿,达到了9。05亿,人均GDP按美元计算,达到了840美元。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李思华称之为的“小康时代”。

建国23年后,中国的面貌已经全然变化,就是李思华和赵云腾这样的穿越者,也发现新时空的新中国,与前世已经有了非常不同的面貌,毕竟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在人民的经济水平上,或许与原时空2000年左右的水平已经差不多,但两个社会的细节特点,却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

满头大汗的魏建国,正在跟随师傅维修眼前的中轧机组,汗水不停地从脸上留下,除了偶尔用手抹去遮住眼睛的汗滴,他的精神,全部集中在工作上了。良久,他才停下来喝了点水,休息一会。

魏建国是贵州水城钢铁厂的一名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后,来到工厂还不到一年,他是1939年生人,所以他父亲为他起名叫“建国”,不过这也是个烦恼,因为同年的人,叫做“建国”的太多了,他上学的每一个班,他几乎都碰到过同名的人,有一次,还碰到了同名同姓的人。

在这家国企工作了快一年,他已经习惯了钢厂的生活,他家里是乡寨的,钢厂与从小习惯的乡寨,当然是大不同,他发现作为一个比较单纯的技术男,他还是很喜欢工厂的这种氛围和工作生活的。一年的实习期过去,他很快就要进入研发部了,研发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改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研发新工艺和新产品,这是他喜欢的工作。

魏建国是个喜欢观察的人,他觉得水钢这个“老国企”的特色,还是挺鲜明的,也跟得上时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