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87章(第3页)

第187章(第3页)

这些人过去的历练职业,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大概就是三个,第一个是在每一个地方,大家都要不断地上夜校或日校,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因为必须考核达到大专水平。

第二个就是他们在最后的两年中,都要担任各自历练职业的基层干部助理,学习如何当好一个政治思想坚定,但又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干部,他们把这种要求,叫做“又红又专”。

第三个,就是要接受最基础的军事训练,毕竟是民兵嘛,这方面出色的人,会被选拔进入军队。他们过去就有一些同伴,进入了军队,让他们很羡慕。在中国,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而且退伍之后的就业,也是最好最优先的,有些国企,只要退伍兵。

霍夫曼不由得对比他熟悉的西德青年。二战后德国人对于政治是非常忌讳的,又是战败国,所以需要很小心。现在的西德青年,是纯粹的“商业青年”或者说“职业青年”,成绩好、家庭富的,上大学,以后便于找到好工作,或者继承家业;成绩普通的,就上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能,未来可以在工厂或者公司的基层工作。

赚钱才是西德这个时代的主流,过去的哲学之国,现在其实只剩下了一个名目。想到“哲学之国”,他又想起了黑格尔,不由的有些沮丧,这个美誉恐怕水分很多。还是莱布尼茨说得对:“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这真是狂妄之极!”

德国过去的失败,从哲学家的角度,恐怕就是德国上层的哲学,倾向于狂妄无知,反馈到了现实的战略战术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抄袭了老子的“道”,可却没抄袭完整,只抄袭了强调自我的那一面。而“欧洲中心论”?来到了中国后,他逐渐发现这有多么可笑,中国人要是搞点“中国中心论”,要比欧洲人不知道有资格到哪里去了。

他知道,现在中国对于西方在文史哲方面的审核和认证非常严格,最糟的部分就是历史学。因为中国人认为90%以上的西方历史,都是伪造和假货,所以对于西方各大学校历史学专业的文凭和职称,一概不承认,他们觉得西方搞历史的,都是在学习撰写古代小说,或者制造赝品,这哪是历史学呢?

所以这导致了中西历史学上的极大敌意。西方人的历史学术会议,不会邀请中国历史学家参加,担心又被斥责为造假,偏偏中国人的考古和历史经验丰富,总能找到让西方百口莫辩的论据。中国的历史学术会议,更不会邀请西方历史学家,在他们看来,一帮古代小说家,有什么资格讨论历史?

还在德国的时候,他就听教授哀叹过,说发展中国家,大多都听信了中国人的蛊惑,现在他们搞历史的人,很少相信西方的历史阐述,他们觉得中国的历史,才是最悠久最完善的,确实是“世界五千年的观察者”,肯定要准确得多。

按照教授的分析,实际上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学家,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嫉妒,导致了他们宁可相信中国人的说法而已。这种内心态度上的先天倾向,使得西方历史学界的辩解,在他们看来总是苍白无力的。搞得西方历史学界愤怒又无奈,现在还相信西方历史学的,也只有西方内部了。苏联也是配合中国,把西方古代史,说得跟狗屎一样。

来中国之前,他对这个教授的说法是认同的,他不相信西方的历史,都是假造的,或许有部分假造,但主要的脉络,还是应该存在的。

但是来到中国两年后,他的这种信心早就动摇了。他既然学哲学,就必不可免地必须涉及一些历史,所以他也读了不少中国的历史著作,包括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著作。各种著作中大量的对西方作假的论证,大量对西方在天文学、数学、早期机械学、纪年体系,甚至西方文字创立上,对中国文化抄袭的论证和比较研究,让他感到极大的震惊。

他隐隐约约地内心承认,恐怕中国人说的是有道理的,至少西方的古代,根本谈不上什么辉煌。而从哲学的角度,他也确认了西方的近代社会体制,其实与中国很远久的古代体制有类似,例如周王朝。西方现在社会发展的阶段,其实根本与其科学成就不相匹配。

他回过神来,又问他们:“这样的五年,你们自己觉得值得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几人彼此看了看,都笑了,有一个就说道:“当然值得!回想五年前,那个时候多么幼稚和无知。现在嘛,虽然不能说自己见多识广,可是终究学会了如何认识世界和参与改造世界。”

还有一位民兵说:“我觉得吧,我这个人就是在这五年里面定型的,以前都不知道自己是个啥样的人,能够干怎样的事。现在自己很清楚自己是谁、能咋样、该咋干。”

霍夫曼点头,他觉得这两人说的都很合乎他的哲学观,他们没有用哲学的语言,但表达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这都是思想成熟的人,不妄想,也不躺平。

这里其实也有一个他一直很困惑的哲学问题,中国的流动民兵或者其它措施,他能够看出来,在顶层设计的意图上,这是试图提升很大一部分人民的素质,而不是像西方一样承认人民的低能,从而用精英来管理他们——西方的认知是民众是羊,需要牧羊人即精英去牧羊。

虽然西方的反精英思潮也在发展,不过像是中国这样彻底地否认精英,全部从人民中,大量培养和推升他们自己的优秀人才的举措,他此前连想都没想到——这是空前的社会实验。

从西方思想出发,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西方是一个市场化的社会,所有市场的竞争,必然会导致少数的精英诞生,而其它人落败成为羊只。

霍夫曼想起了几年前他在伦敦政经学院,碰到的那个从匈牙利来的索罗斯,此人是开放社会的信奉者,其实就是市场的信奉者,因为在他看来,开放的社会,才有有效的市场,而市场是非道德的,即市场不是以道德标准来衡量的,正因此,市场机制才会有效、高效。

索罗斯的推论是,市场的个体参与者,对总体结果不承担责任,或者只承担很小的责任。所以市场上的个人,应该残忍无情,才能胜利——如果个人讲道德,那就是一只手绑在背后,而与人搏斗。至于道德,那是政府的责任。

霍夫曼当时觉得索罗斯的逻辑,有他的道理。但他也知道,索罗斯这样的人,都是极度仇恨GC主义的,他们思考的一切,都是从私有制的角度出发的。来到中国,在一个公有制为主的体系中,他发现了太多原来认为正确的理论,在中国就显得那么的不正确。例如从公有制的角度出发,本身就要求个人在市场上的道德,这与西方完全相反。

此时霍夫曼也不知道谁才是正确的,学力未到。只能等待未来自己想通这一切。不过,想到中国这种的社会实验规模,如果成功的话,将诞生无数新的“精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民精英化,也就是中国人自己说的“人人成龙”,这让他不由得心里冒寒气,太可怕了,会把西方碾得渣都不剩的。

第297章洛克菲勒基金会

1960年1月的一天,洛克菲勒三世走下了专机,他好奇地打量这个最大的红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华京,当然,此时他只能看得到机场。

与接机的官员寒暄后,他有点失望,这显然只是中国外交部的一名普通官员,根本没有高官来接他,中国人对他的态度礼貌,但并没有真正的重视。

能来中国一趟并不容易,他此前曾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名义,专门写了一封亲笔信,给中国的领袖李思华,回忆他父亲与李思华的交往,谈论洛克菲勒基金会当时在全球最大的一笔“慈善”投资——建立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从1916年至1939年的23年间,该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协和的拨款总额,超过了3500万美元。

其它还包括持续资助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当时这个研究所,是民国时代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

他在信中表示,愿意正式在美国的法律手续上,将洛克菲勒原来在中国的资产,都无偿赠予中国政府。1939年中国强行接管了一切涉及“庚子赔款”的外国资产,作为他们国家侵略中国的赔偿。美国政府在建交的时候,回避了这个问题——拿不回来还只会丢了新的订单,到了二战,为了打击日本人,美国政府更是承认,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对洛克菲勒这种资本家来说,这种问题自然还不算完。

但显然,他的投石问路,没有任何效果,李思华根本就没有理睬他的来信,甚至连回复都没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