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媳妇儿,你说,按着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将来有一天,国家会不会,恢复高考啊?”
因为“恢复高考”这四个字儿,韩菁惊了一瞬间,高考取消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如果真的有一天,恢复高考了,可想而知,这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将会是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大消息!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海外关系的,也不是人人都有亲戚被下放到牛棚里的,但基本上,全国99。9%的家庭,都有孩子,而高考,则是和他们孩子的人生命运息息相关!
韩菁是多聪明的人啊!原本智商就不低,又是蔬菜公司最年轻的主任,并不缺少阅历、且对梁万十分了解的她,一下子就猜中了他真正想说的话。
“你想参加高考?怎么,担心我反对?”
韩菁知道,他们家的婚姻模式和家庭分工如此,注定了梁万会有这样的担心,但她心里还是不大痛快:
“梁万同志,咱们俩都结婚多久了,在你心里,我就是这么小心眼儿、会拦着自己的丈夫上进的人吗?你未免也太小看我了吧!”
听出她的语气不对劲儿,梁万赶紧摆手,解释清楚:
“哪儿能啊?我媳妇儿,我还能不了解?从来都是个聪慧机敏、深明大义的人!我哪里是担心你反对啊?”
“我是担心,高考恢复的事儿没有一点影子,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去啊?而且,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也没想清楚,自己要不要去参加高考呢!”
“再说,我高中毕业,那都已经是八年前的事情了,就算我准备参加,能不能考得上,还是个不确定的事儿呢!更有可能的,是辛辛苦苦准备好几年,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04☆、
第104章
◎更新◎
梁万并不掩饰自己的纠结,如果他选择去参加高考,如果他真的考上了,他们这个小家庭,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由韩菁来撑着了。
尽管现在,他们夫妻之间的分工模式大致上也是这样,但是,没有了梁万的那份儿工资,对家里而言,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梁万就更不可能瞒着韩菁、自个儿做决定了。
且不提同在一个屋檐下、他偷偷摸摸地备考,是不是现实的,就说这么大的事儿,他独自做出了决定,这本就不是正儿八经想要过日子的态度,好吗?
原先只是没往这一处去想,但是,经过梁万这么一提醒,韩菁觉得,恢复高考的事儿,还真是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
就算对着一件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儿在这里讨论,看上去似乎没多大意义,但她依然抛开这个极其重要的前提,只就事论事,替梁万分析起来。
“咱们先不说高考什么时候能恢复的事儿,也先不提你能不能考上,只说上大学这件事情本身,对个人的发展当然是有很大好处的。”
“一方面,在大学里,你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会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成为大学生,学历有所提升,也就意味着,在大学毕业后,你可以进入到更好的单位去发展。”
“你在玻璃厂档案室工作了这几年,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份儿工作的呢?喜欢这份儿清闲,还是仅仅为了照顾家里、所以才不得不在档案室里混日子呢?”
“如果你喜欢这份儿工作,那我觉得,除非你是想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要不然,折腾几年,对你来说,意义不大。”
“如果你是有一颗想要上进的心,那你就去试试吧!考不考得上,暂且不提,至少,不要让自己的心里留下遗憾,至于爷奶和爸妈那边,如果你有顾虑的话,我会去跟他们说的。”
韩菁从小到大,学习、生活、工作,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
但或许是因为看着亲爹凭借努力、一步步走到食品厂厂长的位子上、心里也时常会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至少到现在,韩菁都不曾变得傲慢自大起来。
她事业有成,而丈夫却窝在小小的玻璃厂档案室里“混日子”,旁人总是免不了会在背后议论几句,但韩菁,却是一直都把梁万为这个家的付出看在眼里的。
因此,提到“上进”这个词儿,尽管他们家当初选上门女婿的标准之一,就是“不要太上进”,但韩菁还是一口应承下来,会替他承担来自长辈的压力。
这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忍心看到梁万就在档案室里蹉跎着,但换个角度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因为在几年的婚姻生活里、梁万给了她充足的信心呢?
听她这样说,梁万觉得,自己倒像个在婆家欺压时、被“丈夫”护在身后的小媳妇儿了似的,被自己的比喻逗笑之余,他的心里一片柔软,没忍住,搂上了韩菁的腰,半晌都没吭声。
他不吭声,韩菁也就没再说话,只用一只手揉了揉他的头发,跟恶作剧一样,把他的头发弄得乱糟糟的、像一只在风中凌乱的小狗狗似的,这才心满意足地收了手。
梁万明明感受到了她的动作,却没有任何要阻止的意思,只默默在心里权衡着,参加高考,或者不去参加高考,这其中的利弊得失。
是的,梁万并不迷信高学历,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市侩”的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犹豫,也不过是因为没想清楚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罢了!
毕竟,恢复高考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大学生毕业都是包分配的,也就是说,如果他想去上大学,那就要做好将来被分配到国营单位、通勤时间长、甚至夫妻分隔两地的思想准备。
什么?你说你只想去大学读几年、积累积累人脉、到时候放弃毕业分配、直接下海做生意?
开什么玩笑?就算是到了九零年代,也有一大堆人守着发不出工资的国营厂子的铁饭碗岗位,看不起下海做生意发了家的人呢。
更别说八零年代初了,一个班的人都端的是铁饭碗,偏偏冒出来你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你觉得,大家会把你当人脉,还是把你当傻子呢?
再说,放弃毕业分配,真以为像现代大学生找工作这么自由、全都看个人选择啊!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含金量有多高,就注定在毕业分配单位时会得到多少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