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是因为邻省农业研究所最近才拿出来的西瓜栽培技术,但这一技术目前还不成熟,需要在不同土质的土壤上做试验、收集有效数据、再做反思总结才行。
根据农业研究所那边发过来的试验地选择要求,安城自然也是符合的。
但是,这个年代,农作物的产量有限,除了必须种粮食和蔬菜,剩下的农作物种植选择,蔬菜公司都必须仔细斟酌才行。
毕竟,在各个公社、大队种植西瓜,产量甚至都很难满足整个安城居民的需求。
但是,如果由蔬菜公司来组织、大规模种植西瓜,那肯定会牵涉到和商业局、市运输队、乃至隔壁省市相关部门的合作,由不得常经理轻率做出决定。
虽然他距离退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呢,但他可是个有上进心的人,如果决定出错,对他个人来说,会影响前途,而对单位、社员来说,则会是人力、物力、财力的一次巨大浪费。
所以,这一回,常经理决定亲自出马,并在点兵点将过后,选择了韩菁陪同。
当然,为了这么重要的事情而出差,怎么可能就只有他们俩人呢?
除了其他几个部门的人,常经理还特意添上了两个女同志的名字,好跟韩菁做个伴儿。
一走就是三个月,等韩菁再回到安城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高考都已经结束了,就连录取通知书,第一波儿的都已经送到了。
巷子里的人家,有兴高采烈、打算大办一场、给孩子庆祝的,也有全家人都垂头丧气、听不得跟高考有关的半个字儿的,而更多的,则是为了新年、已经在风风火火、囤着各种年货的人家。
毫无疑问,韩家就属于最后一种!
梁万去食品厂附小接闺女回家的路上,小满眼尖,看到有人手里提着两条冻带鱼,立刻就激动地拍了拍她爸的后背。
“爸,你看,供销社好像来带鱼了!咱们这会儿就去买了吧?省得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她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平时经常以“大孩子”的身份自居,就连“爸爸妈妈”的称呼,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改了,只有偶尔跟父母撒娇的时候、才会搬出来用一用。
当然,成长是一回事儿,在梁万看来,本质上,他闺女的性格没变,依然是那个“小馋猫”。
一下子刹住车,这父女俩也是一个比一个不见外,等人家走近了就问:
“同志,方便问下不,你这带鱼是在哪个副食品商店买的啊?这会儿还有没?多少钱一斤啊?”
“叔叔,可以告诉我,您手里的带鱼是在哪里买的吗?”
安城大大小小的副食品商店有六个呢,要是不问清楚,默认是离自己家最近的那一个,到时候不就有可能白跑一趟了吗?
“城东的那个,我买的时候,刚好又到了一车,你们骑自行车,速度快,这会儿过去,肯定还有呢,有票两毛五,没票四毛钱一斤,赶紧去吧!”
听到这话,父女俩眼睛一亮,骑上自行车,就往城东那家副食品商店出发了。
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必然是要有一道鱼的,到时候,如果副食品商店没货的话,去护城河边儿想办法跟钓鱼佬换就行。
但是,除了美味的红烧鱼、糖醋鱼、醋椒鱼,处理干净、切块、下锅油炸、吃的时候再调味儿的焖带鱼,那也是绝对不能少的一道菜。
嗯,想到打从小满会自个儿吐鱼刺以后、每年的炸带鱼、留不到大年三十晚上就没了,梁万干脆就多买了点儿,没票也不怕,钱来凑嘛!
拎着一大捆带鱼回家的父女俩,在这一路上,可谓是吸引了诸多目光,而更让他们俩惊喜交加的还是——
“媳妇儿,你回来了?”
“妈妈,你终于回来了!我好想你啊!”
说着,小满连书包也没来得及放下,直接就扑到了韩菁怀里,而梁万,同样是毫不客气,大的小的,一块儿搂住,谁也别想跑!
108☆、
第108章
◎更新◎
韩菁总算出差回来了!
家里人脸上都带着笑容,饭桌上,也是时不时地就给她夹一筷子菜,弄得韩菁差点儿以为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筷子还使不利索的时期一般。
对于家人的关心和爱护,韩菁自然是全盘接受了的。
吃饭的间隙,提到不久前才结束的高考,余秀芳立刻就跟孙女儿“科普”起来:
“后头那条街的老郑家,不是都说他们家小儿子没个正形、只是长得俊、实际上就是个绣花枕头吗?但这回高考,可真是让大家伙儿大跌眼镜了!”
“老郑家小儿子考上了咱们安城最好的大学,可把他爹妈给乐得,前脚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脚就在家门口放鞭炮了。”
“老郑已经放话了,要去国营饭店摆几桌,到时候,请街坊邻居都过去吃席呢!这几天,我看老郑时不时地就往国营饭店跑,估计就是为了这事儿,你今天回来,倒是正好能赶上!”
“隔壁那家子,俩儿子都参加高考了,报的也是咱们安城的大学,但现在都已经有报外省的人收到通知书了,他们家却还是静悄悄的,我估计,是没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