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暖炕的蒲河口监狱,对她来说,已经是下放人员住宿环境的天花板了,除了没有自由一些,要干活,那里面的环境甚至比这时代的很多农村人住的都好。
等她下了船,看到了这个时代真实的农村的模样的时候,更是震惊了她,一直到吴二河将她领到了和平大队临时给知青们暂住的知青点后,叶冰澜心头冒出的第一念头,就是要建房!要搬出来住!
和平大队的知青点,居然是个危房!
不是危房也不会空出来,哪怕经过三个知青一年时间的修整,目前也只做到了屋顶不漏水,倒塌的墙面被他们用本地土砖给修整了,暂时不漏风了,可更早之前,因为房子主人在三年干旱时期饿死后,空出来一直没人住,没人修整而导致裂开的墙面,哪怕他们已经用稻草堵住,叶冰澜看到那道裂缝的时候,依然不敢靠近。
吴二河把三个人送到知青点,就对三个人说:“知青点现在没人,肯定都去挑堤坝了,你们先到大队部报个到,把粮食关系确定下来,你们现在没有工分,可以跟大队部买一些口粮。”他看了眼身上补丁摞补丁,明明是城里的姑娘,看着却没比他们农村人好几分的王来娣,补充道:“要是没有钱,可以先跟大队部赊欠一些粮食,等你们赚了工分再还上就行。”
他指着距离知青点不远的地方,同样不大的石头房子:“大队部在那里,现在大队部估计也没人,主任他们肯定都带着队员们挑堤坝去了。”
这已经是叶冰澜两次听到‘挑堤坝’这个词了,虽然送他们回来的青年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他们听的很辛苦,可通过他比划的动作,和指的方向,连猜带蒙的也大致听懂他说的意思,这让他们不由想到他们之前坐在船上时,远远看到的许许多多的人推着推车、挑着扁担和箩筐,在河岸边干活的场景。
想必那就是挑堤坝了。
就在他们已经到达和平大队的功夫,送魏兆丰那群人的船,也终于到达了建设大队,划船的人先将分到建设大队的三个人和他们的行李送下船,魏兆丰和苏向阳也帮忙拿行李,五个人在给他们拿行李的时候,也在打量建设大队房屋的情况,看的他们之前就沉重的心头,越发的沉了。
由于划船的青年还要送他们去建设大队的知青点,他们便也跟着下了船,帮建设大队的三个知青提行李,穿过了现在没多少人的村子,一直到很偏僻的知青点的时候,一群刚下乡来的知青们,眼前不由一黑之后又一黑!
和平大队的知青点好歹是个石头房子,建设大队的知青点不光是个矮小的土屋,距离他们不足五十米的地方居然是坟地!
望不远处巨大的树冠下,被河风吹动着白色纸幡,和时不时的被风吹起飘起的土黄色纸钱,几个知青脸上表情全都不好了!
他们已经能想象到,同样在大河以南的临河大队会是什么样的糟糕环境了。
第239章 第239章六七年这个年正在破四……
六七年这个年正在破四旧,尤其是水埠公社那边严肃提出了,这个年不能放鞭炮,不能祭祖,当时正是闹的最凶的时候,被耳提面命的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的书记们回来后,也是对大队的队员们严厉禁止了祭祖的事。
也就是说67年的这个年三十,原本按照本地风俗应该扫墓祭祖的河南边的人,都没有祭祖,但也因为他们这里隔着大山大河,外面闹的动静再大,对他们这边的人来说影响也不大,这就导致度过了过年那段最疯狂的时期后,眼见着后面就是清明了,本地的很多人不敢去自家坟头上去祭祖,怕有心人通过自家的坟头找到他们家,这些人就通通跑到汪家村古树下偷偷祭拜,不能挂在自家老祖宗坟头上的白纸幡,就通通挂在了这颗近千年的古树上。
哪怕春季多雨,有些纸幡已经被淋湿,不如晴天时飘逸灵动,可依然被河边的风吹动着在树冠下摇啊摇,配合着周围一个个的坟包,魏兆丰他们硬生生的打了个激灵,看都不敢向那边看一眼,把沈冬梅、刘霞、吴刚三个知青的行李放到他们知青点的门口后,就赶紧说:“以后有机会再见,我们先回去了。”
留下的三个知青有两个女知青,看着这远离汪家村,周围都是坟堆的知青点,吓的脸都白了,忙追了上来,带着哭腔说:“你……你们别走啊,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
原本加上分到临河大队的五个人,他们八个人倒也还好,突然他们五个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们三人,三个人都不淡定了。
反倒是送他们来的建设大队的本地人笑着说:“嗐,你们不用怕,那是老树仙,会保佑我们呢!”
不然他们大队的坟也不会是围绕在老古树一圈埋葬了,当地人都供奉这颗粗壮的老古树。
可惜他说的话三个知青都听不懂,只觉得这里太可怕了。
魏兆丰他们也是走的飞快,生怕走慢了一点,头上沾染上了这里的阴气。
一直到船上了,魏兆丰才不解地问送他们的船公:“不是不给祭祀吗?那里怎么还有纸幡?”
哪怕全国各地的纸幡剪法或有不同,可细节再怎么不同,那也是白纸幡,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祭祀的东西。
送他们去临河大队的操船手一边划船一边说:“谁祭祀了?你看周围的坟头上,那有一张纸钱吗?”
魏兆丰他们此时回忆一下周围的坟头,还真是一串纸幡都没有,一张纸钱都没有。
“那颗树……”
划船的人能听懂他们的话,于是用本地方言喋喋不休的说着这颗古树的鬼故事,无奈他说了一路,魏兆丰他们已经竖着耳朵很认真的听,愣是一个字都没听懂,听的两眼蚊香圈。
好在汪家村距离许家村很近,走陆路的话,十分钟就到了,他们划船走水路,需要绕道进大河沟,花费时间也不过十分钟,就来到了许家村。
许家村的房屋建筑和建设大队差不多,甚至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因为就建在河边,为了防洪水,靠近河边的房子下面都是石头砌的,上半部分是土砖,许家村因为村子地势高,不需要防洪水,放眼望去,全是盖着茅草的土坯房。
之前看过建设大队的知青点,他们已经对临河大队有了心理预期,可看到那些矮小的土坯房,几个家境情况都不错的青年男女们心头不由的都沉重了起来。
现在虽到了春天,河水已经逐渐上涨,但他这送人的船依然只能划到大河沟,再往村子里面就是大水沟了,大水沟里的水不足以支撑小船滑行,便停下对几个知青说:“到了,你们就在这里下吧,前面那个村子就是你们这次要插队的临河大队许家村了,通过这条堤坝,穿过许家村,你们就能看到临河大队的大队部。”
他用竹篙撑着船,将船身固定住,从船舱内抽出一条由几根实木并成的木板搭在船头和岸边,对他们说:“你们再往前走两百米不到,就是临河小学了,你们走过去一眼就能看到,红砖砌成的,好大一个学校,要实在不认识路,喊一下临河小学的知青,问他们也行!”
临河小学开学,引起周围好些个大队围观,好长一段时间,周围大队的人都喜欢来临河小学附近看热闹,要不是临河小学日常是封闭教学,他们恨不能跑到临河小学里面去散步参观。
几个知青看这人把他们送到这里,就不管了,抽回木板到船舱就要回去,几个人面面相觑,然后看向近在咫尺的许家村。
好在他们有五个人,人多一些他们也有主心骨一些,且这里就只有这一条通往许家村的路,五个人就这么提着他们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的跟堤坝上的黄泥做斗争,前进不到百米,隔着好几个土坯房子,远远就看到了矗立在许家村村尾打谷场上的红色建筑物!
哪怕他们已经看到过蒲河口,在看到如此偏僻闭塞的地方,还有这样一动红色大房子时,依然产生了一点错位的感觉,一条大水沟之隔,左边是落后贫穷的矮小土屋,右边是建筑面积很大,全部砖石建成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