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竹子河的莲藕、菱角、各种水草长的越发茂盛了起来,水中生态的恢复,也让养鱼场里的鱼养的是一年比一年肥,一年比一年大,分给临河大队村民家的鱼,也一年比一年多。
原本这些都是许明月出主意的事,大多只有临河大队知道,别的大队都是听嫁到临河大队的媳妇们回娘家道听途说,很多人就是听个新鲜,没有当真。
可自从四年前,许明月提出的,引水灌溉荒田的事情确定后,五公山公社的书记、主任们就见天的去吴城开会,后来又是见天的去水埠公社和临河大队开会,他们这些跟着受益的其它大队的大队书记和大队主任,也都是跟着过来听许明月指挥安排,都是眼见着许明月是怎么给临河大队搞了这么大块地的养鱼场,是怎么给临河大队有多出来那么多可以种植水稻的稻田,又是怎么让他们这些五公山公社下临近的大队,每个大队多出一千多亩良田的。
亲眼所见之下,之前不相信的谣言,一下子都成为了现实。
也正是因为如此,王家庄老王家的一家子人,在石涧大队就越发的被人唾弃,甚至憎恨。
他们都觉得是老王家一家子不当人,才把许主任给休离回了家,他们石涧大队才没了许主任的,不然现在临河大队的那些好处,全都是他们石涧大队的。
他们也没有想过,石涧大队的地理情况,和临河大队的地理情况完全不同。
一直到一周后,许红菱才回来确定了水泥厂水泥的消息和砖头的消息。
水泥厂和砖长的领导们也是怕了许红菱,天天往他们水泥厂和砖厂跑,来的时候还不空手,也不带什么贵重物品,就是各种蒲河口产的小鱼干、红薯干、炒黄豆这些零食,见人就发,你要说她行贿,一把黄豆、一把红薯干、一把小鱼干,她见人就发,每个人都有,真不至于。
你要说不是行贿吧,用盐炒出来的炒黄豆金黄酥脆,烤的焦黄的小鱼干不光是有盐,拿在手里,明显还有油渍,红薯干更是晒的香甜软糯,他们这些水泥厂、砖厂上班的人,干的全是苦力活,虽然厂里都有粮食分配,可这年代哪里有真正吃饱的时候?她带来的这些东西,不论是黄豆、鱼干、红薯干,全都是真正能饱腹,涨力气的好东西。
水泥厂的领导不光要考虑水泥厂的人对她的喜爱,还要考虑她爹是蒲河口劳改农场的一把手,水埠公社的实权人物,谁都不知道自己,或自己的亲戚哪天不会犯到她爹许金虎的手上,她自己又是炭山的媳妇,她小叔子还是水泥厂的员工,又有她小叔子从中转圜,水泥厂和砖厂哪怕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水泥和砖头,也还是给她调了一批水泥和砖头出来。
这也是许明月安排许红菱去水泥厂、砖厂催物资的原因,要是她自己去,人家真不一定那么快的给。
现在只等着鸭厂的位置全部整理出来,就可以打地基,建造鸭厂了。
建造鸭厂除了砖瓦和水泥外,还需要一批木材。
三年干旱的时候,山上□□~~~死了大量的木材。
但生活在大山里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大树表面上看着好像干死枯萎了,但过个几年,它说不好什么时候就又发芽长出新的枝叶了。
所以山上的大树并不能随意砍伐,最多也就是砍掉分枝杈叶。
四年过去,确实有一些树的树身、树枝,或是根部,又重新长出了树叶和花朵,但还有大批的树木,依然是枯死状态。
许红桦就叫人去山上专找这样被枯死,表面上看已经毫无生机的大树,到养鸭场的位置来。
养鸭场距离养鱼场也不远,晚上的看守问题,就一起交给了看守养鸭场的人。
看守养鸭场的人是江家村的一对村里没有房子住,带着孩子的夫妻,夫妻俩基本都是妻子看守白天,丈夫看守晚上,有时候是夫妻轮流着看守,怕有人来偷材料,男人还把自己十七八岁,尚且未婚的兄弟也喊了过来。
男人也是个精明的,知道养鸭场建好,少不了要看大门的,便想让自己兄弟先跟着自己一起来巡逻看守,到时候鸭厂建好,他兄弟不得是现成的看大门的人?
他们这些看守养鱼场和养鸭场的人,不用干那劳累辛苦的活,一天也有十个工分,不比那累死累活的挑堤坝、钻碳洞来的好太多了?
第158章 第158章一个就是地基问题。河……
最先运到大河以南的是瓦,毕竟水泥厂生产出来的水泥要提供给堤坝筑堤,瓦片的消耗和水泥、砖相比起来,是远远不如的。
大河以南和炭山的路、桥通了,可运送砖瓦回来的依然是用船,主要是现在大货车都是往城里走的,他们这小地方雇佣不起大货车,人家大货车也不远送这么近的货,临河大队又还没有小四轮的拖拉机,靠人力用板车拉太慢,也太累,反而是用船运输,对他们来说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
只是在运送瓦片时,要在船舱底部铺设大量的稻草,防止瓦片把船身磕碰坏。
瓦片到了,许红桦就立即安排了人将山上的木材都往下挑,一人挑两根大树,树身在地上拖着走。
之后就是水泥和砖头。
等山上砍的木材、砖瓦、水泥全都到了堤坝上后,临河大队的麦子也到了收割的季节,工程又不得不暂停,临河大队所有的人,全部都安排到山脚下、河圩里去收割麦子。
许明月和孟福生也回到蒲河口,开始组织蒲河口的人开始收麦子。
麦子收割完,就要紧锣密鼓的暴晒,送粮食到水埠公社的粮站,同时还要再次在这片土地上套种红薯和大豆。
一直到全部忙完,都已经进入六月份,临河大队的水泥和砖头已经分批全部送了过来,临河大队在许红桦的带领下,再次挖起了地基。
河边风大,如果不挖地基,不知道什么时候,养鸭房就被河风吹塌了。
其实按照许红桦的说法,养鸭子哪里需要那么麻烦,还要给养鸭场打地基?随便几根木头搭个草棚子,草棚子里撒点稻草,不就是个鸭窝?可偏偏许明月将就的很,不光要打地基,地面还全部用水泥抹平。
他们自己家住的地儿都舍不得用水泥,还是泥土房子呢,鸭子住的地方搞的比他们人住的地方都好。
他们嘴上这样抱怨,但行动上却快的很,在地基打好后,很快养鸭场的房子就按照许明月的要求建造了起来。
他们这些人散养鸭子习惯了,许明月却明白,想要把养鸭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减少病害,最关键的,就是养鸭场的卫生问题,所以水泥地面是最基本的,容易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