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卷王的六零年代 > 150160(第9页)

150160(第9页)

“别看了,走这边。”许明月并不算细腻柔嫩的手掌忽地往他眼前一遮,带来一阵马鞭草的清香,将他有些恍惚的神色拉回到现实中,她另一只手还挽在他胳膊上,将他拖着往一条小巷子里走去,然后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有些担忧的看着他:“你没事吧?”

她轻轻抱住他,伸手在他单薄的背上拍了拍,又上下摸了摸:“没事了,没事了。”

他目光空洞的看着她,片刻后才回过神来,看着她担忧的望着他的眼睛,忽地低头在她眼睛上落上一吻,又紧紧的抱住她,好半响才嗓音低哑的说了句:“我没事。”

不论两人私底下相处有多亲密,在邻市里,两人走路一直不曾牵手,最亲密的状态,也不过是许明月装作背篓太沉,她体力不支,挽着他的手臂,装作走不动了而已。

一直被他紧紧抱了好一会儿,她一直安静的伸手抚摸着他的背脊,无声的安抚着他。

等他情绪缓过来,她才抬头看着他的眼睛:“要是有哪里不舒服就跟我说,咱们不去邮局了,咱们回去好吗?”

他低头看着她,唇角浅浅笑了一下,眼里已经有了光,摇头说:“没事了,只是突然回忆起之前的事。”

许明月拉着他略想冰凉的手,用力捏了捏:“嗯,有事就跟我说,有我在呢。”

两人没有在巷子里多待,带着证明花了四分钱坐了公交车到邻市的邮局。

邻市的邮局有电话,两人却不敢打电话,怕通过电话号码之类的信息找到两人身上,或者让电话那头的人通过电话号码找到孟福生,为对面要联系的人带来不便,孟福生是用发报的方式,用非常简短的语言,一是报了平安,二是简单明了的说了在本地娶妻安好,多的是一个字没有说。

之后也没有在邻市多留,发完电报后,就赶紧回到了蒲河口。

一连几天,孟福生情绪都不太好,整个人状态都十分低落。

许明月也不让他一个人待着,要么是他给阿锦上课的时候,她坐在一旁笑看着,要么拉着他到自己办公室,连她工作的时候,一只手都还拉着他的手。

晚上他更是像个落水的抱着一根温暖的浮木般,将她整个人都揽在自己怀中,揉入身体。

第157章 第157章许明月一连陪了孟福生……

许明月一连陪了孟福生好几天,白天对他温柔细致,晚上对他热情似火,他也仿佛食髓知味般,明明缓过来了,偏还是喜欢缠着她不放。

许明月陪他的这几天实际也没闲着,主要是安排建造养鸭场的事宜,堤坝面积不够宽,还得再加宽。

养鸭场建造在临河大队,主要做事的人还是临河大队的生产大队长许红桦在负责,许明月是负责养鸭场的具体建设图纸,和许红桦讲清楚鸭厂的具体要怎么建。

她家前世虽开的养鸡场,养鸡场和养鸭场大不相同,可谁让她家就在大河边上,她的老家大河以南是没有养鸭场,但是邻市有。

她姑姑一家就是靠在批发市场批发鸡鸭的,每隔两三天就要很早起床跟着大巴车去邻市的养鸭场拉很多鸭子回来卖。

许明月初中有一段时间住在姑姑家,就跟着姑姑去过邻市的养鸭场,对养鸭场的构造不说十分熟悉,看了那么多次,大致也看出些意思来了。

水泥、砖瓦虽然还没到,但养鸭场已经开始动工了,一个是扩大河堤堤面与梯形面积高度问题,为的是防止将来的洪水。

别一个洪水,把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一切,给淹没了,那损失就大了。

这个问题倒也不大,早在建设道路型马路时,这片堤坝面就修建的十分宽敞,长度就不说了,宽度足足有六七米,除了中间做主路的路段,还有两边,一个是通向渡口方向的河堤,考虑到今后可能在秋冬季河水水位下降的时候,这里可能会作为临时码头使用,堤面同样加修成六七米。

一个是从石桥堤坝到养鱼场那边的堤坝,考虑到今后养鱼场里的鱼多了,往外运输方便,这条堤坝同样是修成了六七米宽。

他们这里没有沥青铺路,但最不缺的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河沙,和山上青石子和瓜子石片,水泥,所以大河以南这边的堤坝和道路,除了用砖石水泥外,外表一层全都是青石子打底,中间是混合着水泥和石瓜子片,最上面一层才是水泥和河沙、混凝土。

原本水泥路面是大片完整铺成的,但从几十年后过来的许明月却知道,水泥混凝土凝固后是刚性的,热胀冷缩时,应力较大,如果不留缝隙,就会发展成不规则裂缝,路面容易断裂,所以从炭山往下到临河大队的这段堤坝水泥路面,全都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笔直的裂缝。

施工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经过那么多次许明月给临河大队带来的利益,基本上临河大队的事,许明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他们也不懂,反正照着做就是了,留一条细缝而已,又不是多大的事。

这两条一个向右通向渡口,一个向左通向养鱼场的宽敞水泥路,及下面宽阔的梯形堤坝,给了许明月很好的建造鸭厂的场所。

鸭厂建造的地址便是紧邻着养鸭场。这里原本就是堤坝,在原先的堤坝上再扩建面积,对临河大队的人来说,反正都要挑堤坝,在哪儿挑堤坝不是挑?与其给别的大队挑堤坝,还不如给自己大队干呢,毕竟养出来的鸭子,首先得益的也是他们自己大队。

要加宽加高的堤坝不算长,毕竟起步才百只鸭子,哪怕许明月已经将它往大了去规划,这条堤坝也不过百米长,临河大队的人都干习惯了。

这个季节又刚好是春耕刚过,冬小麦又没有到要收割的时候,在堤坝上用独轮车推石头、砖头、挖河泥、挑河泥的人,望着左边一片金黄色的麦浪,望着左边已经完全种下去青绿色的秧苗,还有每年年底就会分下去的养鱼场的大鱼,只觉得日子过的倍儿有盼头,一个个干活十分起劲!

隔了不到五里之外的堤坝上,是石涧大队的人,望着与他们隔了不远,又在忙忙碌碌不知道干什么的临河大队的人,只觉得羡慕的眼睛都红了,心里对王老头一家更是恨的咬牙切齿。

那许家村的许主任,原本是他们石涧大队的媳妇,那老王家的人不当人,愣是把好好的媳妇当老黄牛使唤,短短三年时间,累的都不像人,人家许主任一回到娘家,就各种出主意带着村子发家致富,你看看如今的临河大队,山上有红薯,河圩内有麦田,河圩外有稻田!

光是这些就算了,人家还有那么大一个养鱼场!

头一年也就罢了,河里的植物生态被那三年干旱破坏的一干二净,哪怕有牛粪当鱼食,那些鱼苗到了年底,也说不上多大多肥。

可再不大不肥的鱼,那也是鱼啊,还不用辛辛苦苦冒着风雨去大河里打捞的鱼,年底他们都去瞧了,每家每户至少能分十几斤大鱼和近十斤小鱼!

他们大队有姑娘嫁在临河大队的,过年拎着小鱼回娘家,哪怕都是不到巴掌大的小鱼仔,那也是个荤腥,把他们这些人家都羡慕坏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