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句话中的肃杀之意尽显。
在场都是聪明人,结合李世民得到的那句“世家逼民反”,还有什么是猜不出来的。
即使这或许是两三百年后的事,对此时并无妨碍,但,但两个神谕里对世家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那么,他们怎么能不做出一点改变呢?否则别说皇家会不会借此发难,他们三人的仙缘怕也是要受此影响。
而其他人心里也不轻松,民被逼反,杀进长安的时候难道还会照着世家谱系杀人?难道杀完公卿不会杀到皇宫?
他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啊。
。。。。。。
天气越来越热,在变得更热之前,李建成以“伤势虽愈,但身子骨受损,难以承担重任”为由,下定决心请辞太子之位,并主张由李世民接任——其实这不合适,毕竟太子之位是李渊给他的使用权,而没给他所有权,也轮不到李建成拿来做人情。
但内里实情如何,李家父子三人都知道,李渊也默许了长子再卖二儿子一个人情。
这多半年来,李建成称病避事,两个长成的儿子做了修书这样的清贵差事,太子党流散,朝臣们心中都有预料,虽不知为何走到这一步,但也没多少人真刀实枪地表明反对。
李渊多次反对,李建成三次请辞,最终还是成功了,魏王的称号代替了曾经的太子,被安到了李建成头上。
原本,李渊在“晋”或“魏”二字之间犹豫,大儿子已经损失这么大了,肯定要给好点的封号和封地。
晋王更尊,毕竟历史上多位太子成为太子前的封号都是晋王。但为免引发朝臣对此的联想,还是选了魏王。
同时,在李承宗安陆王的封地基础上,李承道太远郡王的基础上,李妙真的华阴郡主的封地基础上,又各有增加食邑,也算是表明态度了,虽然李建成不做太子了,依然是耶耶的好大儿。
于是,一切才真的尘埃落定。
最接受不了的,当然是李承宗了,因为他是的确不知情,且失去的就比李建成少一点,毕竟是太子的长子,一下子可继承的家产缩水了那么多。
而像李承道,虽然也难过、遗憾,到底好了一些,失去的没有那么多,而且他的性格本身也想得开。
更小的那几个孩子,就更是没多少概念了,听说要搬出宫住,还很兴奋。
然后李承德因为闹得太欢,被亲娘揍了。
然后李建成又对许承徽发了场火,觉得她不该那么打孩子,于是事情就传到郑观音这里。
她很不赞同,年幼的孩子由母亲养育教导,李建成从不插手,既然不插手,那就不要提反对意见,即使真不赞同,私下沟通就行,当着孩子的面公然训斥孩子娘,以后孩子还怎么教导?
更何况,严格来说,年幼的孩子、姬妾,都在她的负责范围内,李建成这么插手,也打了她的脸。
李妙真问这事是什么情况,许承徽是个性格温温柔柔的女人,不软弱,但也不会因为小事发火,尤其是对她的独子,很是宠爱。
然后就得知,其实还是李建成不当太子的连锁反应,许承徽心情沉郁,搬家的事情又很多,在这时候孩子还闹腾着出宫去这里玩去那里玩,她一个生气,对着屁股打了两巴掌。
不是什么大事,放之前李建成也不管,但可能是觉得伤自尊了,毕竟许承徽是因为他不再是太子而心情不好的,这就像是许承徽跟他只是为了太子的身份。
对此,李妙真也只能说,男人,似乎总觉得妻妾成群是自己魅力大,其实是地位的光环。不然许承徽一个家世不错的闺秀,凭什么要做这个妾室?许家又凭什么要送女儿来宫里。
投资失败,人家也没发火,没摆烂,兢兢业业干活,就是管教了一下孩子,已经够温顺了。
许承徽眼睛红红,躲在自己的房内落泪,而李承德已经记不住被打的那两巴掌了,也没到会看眼色的年纪,还腻在许承徽身旁,叫着要吃酥山。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记吃不记打吧。
许承徽好气又好笑地点点儿子的额头,小声抱怨,“就知道吃,还有玩,日后可怎么办啊。”
她忍不住叹息。自家夫君做了太子,再做皇帝,她这儿子什么都不做也是个大王,即使做了什么错事,只要不是很严重,依然能保住大王的身份,那可真是这辈子都不用。
就如那李元吉,做了那么大逆不道的事,也只是被圈起来,连个爵位都没削呢。
即使如此,许承徽也只能擦干净眼泪,叫人来给李承德送一小碗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