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士兵的都不是皇帝赏他那种大概三千文一匹的绢,而是普通麻布。
之所以不全赏钱是怕士兵们得钱太多,一股脑去花,会让货币快速贬值,将士们钱不值钱。
而布匹则是硬通货,家家稀缺实用的东西。
在这个轻工业不发达的年代,衣服都能拿去当铺当的,是贵重物,而且家家要用。
但两万多人,加上战死将士的家属抚恤发放不是小工作。
赵立宽也不敢马虎,再三叮嘱手下参与此事的上百军官:“你们不过用心仔细一点就能做好的事,对普通士兵来说就是一家老小期盼,是用命换来的,谁要是出了差错,绝不轻饶。”
经日夜脚不沾地的忙碌,终于在年前将所有赏赐分发下去,让将士们都能过个好年。
而归化军编入神龙卫禁军的诏令也下来了,同时发到兵部、吏部、户部和殿前司。
这种大事可不得了。
兵部尚书孔?亲自邀赵立宽,以及吏部尚书张九玄、户部尚书江长生到兵部官署商议。
这不仅涉及增加大量军官职位,军饷,还涉及到士兵家属安置等诸多事宜。
这件事落实对赵立宽是有大好处的。
他最担心是户部那边难协调。
三千士兵编入禁军上军,按禁军上军待遇,那每个月就要多出来三千两军饷,一年多开销三万六千两军饷,加上人吃马嚼,平日习训花费,军服器械,每年大概要多花五万左右。
户部管着国库,他们肯定是最肉疼的。
而且按照规矩,每名禁军新兵还要给十贯安家费,让士兵能在军营附近安置家属。
三千人就需要三万两,又是一笔巨款。
他这时才意识到,养兵是真费钱!
朝廷二十八万禁军,四五十万军,每年估计军费就要花数百万两。
所谓腰缠万贯已是大富大贵,几辈子花不完,可要在这种烧钱的国家机器面前,万贯都不够一天烧的。
出乎意料的是,户部尚书江长生在这件事上没什么意见,也没有推脱,只提要求说:“希望殿帅给我们个明细,越清楚越好,这样我们也好做事。”
事情居然出乎意料的迅速敲定下来。
户部没给什么阻力,兵部和吏部只是出出人手,不用出钱,反对意见也不大。
回家后赵立宽跟媳妇说了这件事。
媳妇也很为归化军将士们高兴。
光宗耀祖都是小事,问题在于从地方军变禁军上军,军饷几乎翻了一倍。
月入五千和月入一万的区别,而且还有一大笔安家费。
至于背井离乡,当兵的基本都是背井离乡。
归化军作为边军,本就是从北方各州县招募过去的,宣州人口不多,当地兵源顶多十分之一左右,有近三分之一的士兵是在梅州附近以曾雄带出来的精兵补充的,这反而是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