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等钮伦、永琏成亲的时候,银子能赚回来,其他的事儿上节省,这两件事是肯定不能省的。
今年春耕时,能用上蒸汽犁和灌溉机的省就更多了,江南几省的蒸汽机是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但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的蒸汽机还需要从直隶运过去。
川陕总督尹继善就奏请乾隆,在西北也开一个制造局。
新式纺织机、灌溉机、蒸汽犁这些东西北方更需要。但户部不愿意掏钱,今年眼看着是个大旱之年,到了秋天又要赈灾,哪儿还有余钱建厂?
乾隆从来没为钱这么发愁过,最近没事儿干就召见户部官员们算钱。
好在粤海关收的税挺多,江南制造总局的利润也是逐年上升的。证明这些投入很值。
最重要的是,去年用上蒸汽机的几个省,交得粮食都比前两年多。
现在这几省的粮仓装的满满当当,哪怕今年雨水少,这几省的官员也不怎么发愁。
乾隆最终还是一咬牙让户部拨了五万两,内帑又添了五万两。
十万两银子办厂还是不太够,只能尹继善自己筹措了。
乾隆有些担心尹继善去剥削百姓,还让两省巡抚盯着点儿。
但尹继善没有打百姓们的主意,百姓才有几个钱啊,强征暴敛也未必能凑够办厂的钱。
他于是拿出一半的钱招人制造纺织机,河西走廊可以用风力带动织机,其实很适合办纺织工坊。纺织工坊主要招收女工,不限民族。
而壮劳力则都去开垦农田,大量种植土豆、番薯。
农具和种子由朝廷提供。没有耕地的地方,则鼓励养羊,官府也有补贴。
在尹继善看来,这是在为之后开办制造局准备原料。
额尔登额的阿玛永常去年被调到陕西安西做提督,永常读书不多,处理地方政务难免生疏,又遇上陕甘两省这么大的改革,永常手忙脚乱。
尹继善在密折里委婉地抱怨了几次,乾隆本人很喜欢永常,希望多给他一些机会,叮嘱陕西的其他官员多给永常讲解当地政务。
额尔登额收到阿玛寄回的家信,其中颇多为难。
他就和小伙伴们说起这件事,“阿玛人虽勤奋忠诚,但能力有限,恐怕无法胜任现在的职务。”
永常这两年虽在儿女的督促下认识了一些汉字,但读书太少使得他对各地民情理解起来很困难,偏偏陕西甘肃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风俗与别处不同。
永常在直隶积攒的那点经验根本不够,光是负责当地回民屯田一事,就让他头疼不已。
这件事永璜、永琏都不好直接插手,永琏就去找阿里衮和舒赫德,让他俩想想办法。
这俩人和永常关系都挺不错的,知道永常这人挺好,对皇上一片忠心,就是能力不行。
“早点让永常回京,就是在救他,若他真闹出什么乱子,那时候再想捞他就晚了,皇上也不好维护他。”
舒赫德和阿里衮商量,必须尽快让永常回京。
阿里衮还有点犹豫,毕竟永常的官途看起来是步步高升,从侍卫到提督,下一步就是总督了。
“大不了咱们在信上多提点他。”
“现在川陕等地的面貌一日一变,咱们也未必了解,如何能提点他?”舒赫德道:“永常这人太老实了,见识也少,一是怕他把事情办砸,二也是怕他被人当枪使。尹继善搞得这些动作可是有风险的。”
阿里衮皱眉,“那可怎么办?”
舒赫德:“我找人弹劾他。”
阿里衮:“……”
舒赫德比阿里衮年长,学问又好,在阿里衮心里就是可靠的老大哥。他很快被说服了。
舒赫德又提醒他,“皇上若是问起此事,你千万别提两位阿哥爷。”
阿里衮忍不住问:“你说二阿哥来找咱们,就真的只是为了帮永常?还是……”永常的儿子是大阿哥的伴读,大家默认永常是大阿哥的人,眼看着大阿哥这两年就要入朝当差了,二阿哥把永常能力不行的事儿捅到皇上跟前,这其中真就没点儿私心?
舒赫德轻咳一声,“所以我才让你不要多嘴。”就算有私心又怎样?是额尔登额自己把机会送二阿哥面前的。
接下来两个月,陆续有陕西甘肃的大臣密奏乾隆,指出永常这人诸多缺点,但都是能力上的问题,对他人品还是给予肯定。可在地方上办事,不能只有人品,没能力没脑子,很容易被下面的小吏糊弄。
乾隆思量再三,还是把永常调回京城,让他继续掌管銮仪卫。
朝中不乏有嘲笑永常的。他一开始也很沮丧,觉得自己让皇上失望了,舒赫德、阿里衮等人都劝他,在京城比在陕西好,熟人多,能互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