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可惜人不能中和,唉。]
nbsp;nbsp;nbsp;nbsp;[不太了解唐朝的宰相,后面会有新的宰相吗?]
nbsp;nbsp;nbsp;nbsp;张说欠嗖嗖对着姚崇道:“你瞧,天幕又说到你了。”
nbsp;nbsp;nbsp;nbsp;“姚公这宰相没白做啊,后人时时刻刻惦记你呢。”
nbsp;nbsp;nbsp;nbsp;姚崇面无表情。
nbsp;nbsp;nbsp;nbsp;但是被提到的另一个人,宋璟就不是那么自在了。
nbsp;nbsp;nbsp;nbsp;天幕在说到他被罢相,他尚且能寻常心对待。
nbsp;nbsp;nbsp;nbsp;他毕竟有错,犯错就要接受惩罚,这是理所应当。
nbsp;nbsp;nbsp;nbsp;但是将他与姚公进行对比,这多少让他有几分自惭形秽。
nbsp;nbsp;nbsp;nbsp;就政治能力而言,他的确比不上姚公。
nbsp;nbsp;nbsp;nbsp;【长安分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当时粮食的盛产地在洛阳,但将粮食运到长安是一件工程量相当浩大的事情,所以大旱时期,长安的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在开元五年的时候,李隆基就面临了刚刚说的问题,粮食不够吃了。按照唐王朝一贯的做法,是将整个政治中心都迁到洛阳,政治领导班子去洛阳住一段时间,等灾荒好转,再回到长安,这在当时被称为“就食”。既然在长安吃不到粮食,那我去洛阳总行了吧。粮食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nbsp;nbsp;nbsp;nbsp;【所以当时的李隆基也打算,把政治中心搬到洛阳去。但这时太庙的柱子坍塌,这导致整座太庙都倒了。那是太庙啊,李唐家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古人把祖宗牌位看的都相当重要,这件事也被看做是一件不怎么吉利的事情。所以他们就在想,太庙怎么早不倒,晚不倒,偏偏在他要去洛阳的时候倒呢?】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想起了这件事。
nbsp;nbsp;nbsp;nbsp;他印象深刻,在这个时候,他还同宋璟闹了些不愉快。
nbsp;nbsp;nbsp;nbsp;【宋璟本来就是不赞同李隆基去洛阳的。当时太上皇李旦去世才半年,宋璟认为,李隆基在长安老老实实守丧才是合规矩礼法的,守丧十分要紧。】
nbsp;nbsp;nbsp;nbsp;[……我明白博主为什么说宋璟不灵活了。]
nbsp;nbsp;nbsp;nbsp;[长安没粮食啊,难不成天天在长安等着饿死啊。]
nbsp;nbsp;nbsp;nbsp;[饿死应该是不至于的,整个领导班子去洛阳能减轻长安的粮食压力。]
nbsp;nbsp;nbsp;nbsp;[确实,毕竟那么多官儿,好多人呢。]
nbsp;nbsp;nbsp;nbsp;[一般这种“就食”都是一两年,所以真的能减少很多压力。]
nbsp;nbsp;nbsp;nbsp;[他们要是去洛阳了,那长安的百姓就能吃饱肚子了啊,还是去洛阳的好。]
nbsp;nbsp;nbsp;nbsp;[宋璟把规矩看的太重要了。]
nbsp;nbsp;nbsp;nbsp;姚崇身边的张说又在撩闲:“姚公,天幕马上要夸你了~”
nbsp;nbsp;nbsp;nbsp;这件事他也知道。
nbsp;nbsp;nbsp;nbsp;宋璟说话是不好听,但是姚崇说话好听啊。
nbsp;nbsp;nbsp;nbsp;所以当时陛下就问了姚崇的建议。
nbsp;nbsp;nbsp;nbsp;张说啧啧咂嘴。
nbsp;nbsp;nbsp;nbsp;别人看不清姚崇的性格,他还看不清吗?
nbsp;nbsp;nbsp;nbsp;姚崇就是在一些国家大事之上,会纠正陛下,但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方面,姚崇不管是什么都顺着李隆基说。
nbsp;nbsp;nbsp;nbsp;姚崇笑面虎一样,脸色极好,不是宋公那样的臭脸,说出的话也好听,柔软又熨帖,肯定把陛下哄的好好的呀。
nbsp;nbsp;nbsp;nbsp;此时李隆基也想起来当时姚崇宽慰他的话。
nbsp;nbsp;nbsp;nbsp;那会姚崇已经罢相,他虽然在自己儿子和手下的事情上犯了糊涂,但是大事方面向来都是很靠谱的。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瘪了瘪嘴。
nbsp;nbsp;nbsp;nbsp;他要去洛阳又不是为了去玩儿,他也是为百姓考虑,他也是想减轻长安的粮食负担。
nbsp;nbsp;nbsp;nbsp;若非如此,谁会喜欢长时间舟车劳顿呢?
nbsp;nbsp;nbsp;nbsp;但姚崇完全不考虑他的感受,直接就说了他去洛阳就是不对。
nbsp;nbsp;nbsp;nbsp;还劝他再进行德修。
nbsp;nbsp;nbsp;nbsp;德修德修,一天到晚的德修,他才修了没多久就又要再修一遍,他真的累了。
nbsp;nbsp;nbsp;nbsp;【所以李隆基去问姚崇的意见了。姚崇这人就圆滑多了,他比宋璟会讲话,也比宋璟会猜李隆基的心思。姚崇先是直奔主题,说,这洛阳该去呀,怎么不该去呢?接着把李隆基心系百姓的事情单拎出来,拍了拍马屁:“陛下您去洛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整个长安城的百姓呀。这洛阳为什么不能去呢?”然后,姚崇又说了:“况且这太庙是好几百年之前建造的,柱子被侵蚀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况且您去洛阳是为了百姓,做为百姓的利民事情如何能遭天谴,上天奖励陛下都来不及呢。”姚崇这是从两个方面,直接把李隆基最大的顾虑给解决了。】
nbsp;nbsp;nbsp;nbsp;【最后姚崇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现如今长安的百官都收拾好了准备去洛阳,宫人们将陛下的奏折与常用物品也打包齐全,洛阳那里为了迎接陛下也做了许多的准备,陛下如果不去,是让所有人的心思都白费了。陛下如果实在担心太庙,可以心腹留守,监督维修。这样太庙的修缮工作和“走食”就都不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