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塞音老仙闹大明 > 第287章 寺庙生产队军事基地(第2页)

第287章 寺庙生产队军事基地(第2页)

甚至蔓延到了鞑靼部。

而随着塞国企业开始投资瓦剌,生产队这种新型生产模式,很快就在瓦剌各地风靡。

最先是河州乳液、丰收农业等一些公司在瓦剌建牧场、农场,同时就引进了生产队的模式。

但这就从根子上触及到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基础。

可能许多书友不清楚,自成吉思汗兴起之后,蒙古就开始实行封建领主制。

这与周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相似的,只不过周朝是农耕文化,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样一直向外扩张。

在这种制度下,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就是最大的地主(牧场主),然后向下分为万户、千户之类。

普通牧民自然没有牧场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放牧)。那么自然和农民一样,佃地主的田地是要交地租的。

蒙古贵族对牧民(奴)采取抽分税制,对其放牧的牛羊逢百抽一,相当于1%的税率。

但由于牧民随时要被贵族征召参加战争,也需要服徭役,所以这个税率也未见的就那么低。因为你要把付出的“血税”另外算计的。

塞国企业从瓦剌贵族手里租借牧场,也需要请牧民为其工作。

于是就有一部分牧民成了打工人,有了固定收入。

这个过程与关西物流的蓝牙等人经历的转变是一样的,开始的收入并不高,但随着你汉话程度的提高,逐渐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工作,工资自然会增加。

而由于塞国公司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包括使用农业机械等设备,使得农场和牧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瓦剌贵族也非常希望塞国人来租自家的牧场,他们从塞国人手里得到的地租可比自己收上来的税要多,而且他们还可以把钱拿到塞国去投资股票等增值服务行业。

久而久之,蒙古贵族和领民之间的联络被塞国生产队接管了。塞音教的传播,使得瓦剌人开始心中向往塞国,甚至有人希望能成为塞国的一份子。

至于教育,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见到什么效果。

但在塞国的参与下,瓦剌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与鞑靼拉开了差距。

随着越来越多的塞国人前来投资,瓦剌部从贵族到牧民才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长久以来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呢。

诸如陶氏纺织领衔的毛毯厂,青海真维斯投资的毛纺厂,还有大大小小的皮革厂等在一两年间突然兴起。

其中最大的单笔投资还是上市公司罗平铜矿和脱欢共同投资的【绿松石山金铜矿】,这座矿山距离塞国不足一百公里,但储量相当惊人,根据塞国的探矿师实地勘察,说绿松石山的铜矿储量起码顶几十个罗平铜矿!

瓦剌毕竟没法跟大明相比,还是人口太少了,只有50多万人,被塞国人的新玩法随便搞一搞,就给治的服服帖帖。

很多牧民自发地朝着邻近贸易点迁徙,逐渐在瓦剌就形成了十几个类似塞国乡镇的居民点,其实也没多大,大些的有上万人,小的只有几千。

但就和塞国的城镇化类似,这是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这些牧民离开后腾出来的地盘,又被塞国企业纷纷圈了起来,作为轮耕的农场或者牧场。瓦剌被这些外来者打理的焕然一新,而大明在永乐盛世的光鲜外衣之下,却开始显露出颓败的苗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