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自永乐朝起,经济情况可谓每况愈下。
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粮税3000万石,军屯2000万石,丝绸2000万匹,免费徭役1000万人次,官营的盐、铁、茶等相关收入。
书友一看就会比较麻,因为粮食在不同时期价格就不一样,人工费也很难准确地换算成银两。
那么我们就编一个数吧,就算它一年5000万两白银。
按照洪武朝制定大明宝钞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等于一石粮食,那么粮食税收就是5000万两。
【大明风华】里提到当时岁收7500万两,学界普遍认为根本达不到。而一些史料提到明朝财政收入约2000-3000万两,应该是单纯计算了粮税的部分。
书归正传,永乐大帝朱棣由于得位不正,就和杨广、李二有相同的心思,就是干出一番丰功伟绩。
这些年又是下西洋,又是编【永乐大典】,又是搞迁都,再加上两次北伐漠北(征安南的事刘学勤替他干了),以上都是大事,干大事是要花钱的。
尽管夏原吉很会理财,可也架不住皇上大手大脚啊。
到了永乐十三年(塞音二十五年),大明的财政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明宝钞几乎不流通了。
前头提到的大明财政收入里,宝钞也是朝廷敛财的重要工具,前文提到过,明朝继承了元朝的钞票政策:简单粗暴,根本没有准备金制度。
朱元璋印宝钞的时候,很可能是不懂准备金的。试想一下,你一个要饭的,十几年都在带兵打仗,一猛子当了皇帝,你就突然又会批奏折,又懂经济,又懂金融,可能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你要那么能,干嘛找文臣辅佐呢?
文臣中肯定有人懂,但可能提了老朱没听,也可能憋着坏根本没提。
朱棣上台后,与塞国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所以把货币发行权一度让了出去。其实纵观明清两朝,大部分时间朝廷都没掌握货币发行权,主要还是当时没有那个认知。
如今市面上的货币主流是塞音纸钞和永乐银元。
而在明塞之间的贸易往来中,除了开始的几年,大明就一直保持着贸易逆差。
这也不难理解,从煤油到钢铁,从蒸汽机到纺织机械,农机、汽车、日化产品,塞国不断推陈出新的商品,令大明的有钱人毫无抵抗力。
尽管这些年大明的工业也颤巍巍地起步了,松江府的纺织业甚至可以返销塞国,仗着航路便利,在橡胶原料等产品上还能反向拿捏塞国一下。
可这也掩盖不了贸易逆差的事实。
去年(永乐十二年)大明从塞国进口各类汽车高达1000多辆,朝廷对此征收了100%的关税。主要是皇上觉得汽车乃是军国利器,过多流入民间,危害比私藏铠甲还大。
这也不是没有道理,试想一下,如果一伙山贼或者反贼开着汽车,趁守门士兵不注意,嗖地一下就冲进县城里了,那不就乱套了吗?
单是汽车销售,塞国收入就将近1000万两。
大明得卖多少匹棉布,才能赚回来那么多钱啊?
贸易逆差就意味着别人和你做生意是净赚的,加上明朝朝廷开支巨大,国库已经入不敷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