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几次下西洋,好不容易搞起来的朝贡体系,就开始摇摇欲坠,甚至名存实亡了。
大明与各国通商,基本原则是“有贡舶即有互市”,意思很清楚了,你向我天朝上国进贡,我才跟你做生意。
实际上,为了将海贸垄断为国营,永乐朝的海禁也相当严厉。
永乐二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因为平头船无法远洋航行,朝廷通过这种办法迫使海商失去交通工具,打击海商如同打击私盐贩子。说白了与那位“好专利”的周厉王是一样一样的,天下货殖之利,恨不得全捞到自己家的碗里面。
别看在塞国的几次三番冲击下,大明开放了几处口岸,但还是由官府把持的。
唯独在台湾,皇上朱棣算是开了个口子,本来是要恶心刘学勤,结果最后给自己添堵了。
台湾把明塞两国的海贸都给截留了,如今倭寇不来光顾大明了,西洋各国也不来了。
我在台湾可以做大爷,干嘛去你大明当孙子呢?
其实近代西方各国与大清朝廷就宫廷礼节来回扯皮,就很说明问题。
好比你是个隐形富二代,你的屌丝领导整天把你当跑腿的使唤,你说你忍还是不忍?
现在台湾自贸区的兴起,其实是断了大明的财路。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明的朝贡制度根本是面子工程,属于赔本赚吆喝。
其实不然,你觉得官盐、烟草这些朝廷垄断的生意会赔钱吗?
答案是当然会!
再赚钱的营生,只要塞进去足够多的冗员,有足够多吃空饷的,他也能干成亏本买卖!
但在永乐朝这会儿,朝贡贸易是赚钱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殊域周咨录》记载:又自永乐改元,谴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矣裕。
《明英宗实录》中提到,天顺二年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
种种史料显示,当时的朝贡贸易是有利可图的。
在我看来,明朝的朝贡贸易可以羁縻政策的海外延伸,和朱元璋采取以茶驭番,茶马互市的贸易政策没什么分别,茶马贸易中老朱会做赔本买卖吗?
自然不会。
所以朱棣又叫来杨荣等人商议,台湾问题如今是里子面子都没捞到,该如何区处?
杨荣奏道:“此事易耳。即刻派使者前往台湾,册命粟总督大明王爵,倘若其受之,则彼为大明受塞国之害,小利可舍也。倘使其不受,则我国关闭月港等口岸,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台湾,不许私自下海贩卖番货。”
朱棣呲着牙道:“爱卿所言有理,可那粟登科也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若他像以前那样硬挺,为之奈何?”
杨荣笑道:“用文火煎之。”见皇上不解,他便解释道:“我国亦有报纸,着令报纸大肆鼓噪明台亲善,陛下岂不闻三人成虎之事哉?”
朱棣大喜,说道:“就按你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