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拱手道。
“陛下!
卧龙岗之战,皆因诸葛恪轻敌冒进。
指挥失当所致,老臣恳请陛下严惩诸葛恪,以儆效尤!”
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来,附和。
“诸葛恪身为丞相,统领三军,却如此大意!
致使我军损失惨重,罪不容恕!”
一时间,殿内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严惩诸葛恪。
孙亮看着这些大臣,心中冷笑。
这些人平日里对诸葛恪阿谀奉承。
如今见他失势,便立刻落井下石。
孙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诸葛恪虽然指挥失误,但其兄诸葛瑾为国捐躯,功不可没。
朕已解除诸葛恪的兵权,令其闭门思过,此事就此作罢。”
众臣见孙亮不愿深究诸葛恪的责任,得默默地低下了头。
“如今蜀军士气高涨,我军连战失利。
民心涣散,该如何应对,众卿家可有良策?”
孙亮目光扫过众人。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众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开口。
孙亮见状,心中更加失望。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
“朕以为,如今之计,唯有与蜀国和谈,方能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
积蓄力量,以图将来。”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炸开了锅。
“陛下,万万不可啊!
与蜀国和谈,岂不是向蜀国示弱?
这会让蜀军更加嚣张,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吴国啊!”
一位大臣激动地说道。
“是啊,陛下,我吴国乃江东基业,岂能向蜀国低头?
宁可战死,也不能苟且偷生!”
另一位大臣也慷慨激昂地说道。
孙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语气坚定。
“如今我军实力不如蜀军。
若继续交战,只会让吴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和谈虽然屈辱,却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孙亮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拟旨,派遣使者前往蜀国,商谈和谈事宜。”
他环视一周。
“诸位爱卿,吴国危在旦夕,还望诸位能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