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们愿意,不仅能够肆意在边关屠戮,更能轻易的长驱直入。”
“怎么的?你想让五胡乱华之事,提前几百年生?”
那个时候的匈奴未必有入主中原的观念,但他们一定不介意在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
放他们进来容易,再想将他们赶出去,哪怕是蒙恬也未必能拍胸脯打包票!
“到时候前脚矫诏登上帝位,后脚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死在匈奴的刀下。”
“在朕看来,扶苏最好的选择,就是按兵不动。”
“不起兵攻打咸阳,但也不遵从诏书。”
李二设身处地的想了想道。
不管不问,直接听从诏书自我了断不对。
但贸然起兵,不顾边关反攻咸阳,也同样不对。
最好的做法,反而是敌不动,我不动。
胡亥登基也好,赵高祸乱朝纲也罢,什么都不管,就带着三十万边军守好边关。
只要陈兵于边关,无论诏书如何,朝中将领都不可能主动引兵来攻打边关。
毕竟谁也不想背上这等千古骂名。
然后就只需要等胡亥和赵高犯错。
在皇帝真的德行有亏,且就要将整个王朝败个干净的时候,清君侧的名头,奉天靖难的口号。
难度将会比一开始直接起兵要低的多。
且那个时候,朝中将领多数也都不会站在胡亥一方,甚至真正忠于大秦的那些将领,还有可能反戈一击。
“这大抵是唯一的选择。”
“可不仅是扶苏,换做其他绝大部分人来,恐怕都做不出这样的决定。”
要么直接起兵,要么就是遵从被篡改过的遗诏,自我了断。
换做其他人,多半也就是这两个选项。
按兵不动,说起来简单,但大部分人是没这么大心的。
“所以说,也并不完全是扶苏自己的问题,始皇帝难道就没错吗?”
“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连他有几分能力都不知道,便不管不顾的将这些责任压在他身上。”
“这其中难道就没有问题吗?”
嬴政:“?”
他是怎么都没想到,这其中竟然还能有自己的问题!
他对扶苏不了解吗?
事实恰恰相反,对于这个长子他最为重视,自然也是最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