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目标顾客遍布在全国各地啊,那一座座山,他们爬过去,连路费都出不起!
薛琴突然间福至心灵:“你该不会是想在广播上说咱们有讲义卖吧?不对——”
她自己先否决了,“能听到西津广播台的人,都知道我们有讲义卖。除非——”
她眼睛嗖地瞪大了,浑身都打起了哆嗦,“除非咱们夜校的讲课录音能在……中央广播台放!”
哈,那就能全国都知道问他们买讲义了!
叶菁菁也瞪大了眼睛,姑娘,你不愧是跟着哥哥姐姐去过天安门的人。
果然什么都敢想!
所以,叶菁菁一早就打起了中央广播台的主意?
那显然不能。
她手伸不到那么长。再说北京名校林立,什么样的好老师没有?
人家还没在广播里给全国高考生上课呢,你一个西津小小的工人夜校,凭什么啊?
薛琴被说的都悻悻了。
她甚至觉得要是“文·革”没结束,说不定这事儿还有操作的空间。
现在,风向已经变咯。
“那怎么办?”王凤珍在边上着急,“那这山到底要怎么爬啊?”
“我问你,你哥跟你姐是什么身份?”
王凤珍卡壳了,结结巴巴道:“我们家是工人成分啊。”
叶菁菁无奈:“我不是说成分,是身份,他们是什么身份。”
她又引导道,“比如说,我们是临时工。”
呀!非得说这个扫兴的话题吗?
王凤珍皱了下鼻子才闷声道:“下放知青呗。”
“知青归谁管?”
这个问题倒是没啥悬念,大家都知道,知青办呗。
虽然下放了就是农民,大家也一天天挂在嘴上说,要扎根农村。
但事实上,下放知青和农民,依然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叶菁菁一摊手:“那不就结了?直接找知青办,拿我们西津市下放到外地的地址呗,问他们要不要学习资料参加高考。”
要,当然要。
比起真正的农民,知青才是更迫切希望脱离农村的人群。
薛琴立刻跳起来,迫不及待地拉叶菁菁:“走!咱们去知青办。”
“等等,我要喝米汤。”
薛琴鄙视她:“瞧你那点出息,我请你吃烤梨。”
叶菁菁立马擦嘴巴,痛快答应:“行,咱这就走。”
哎,11月天吃烤梨,美的唻!
市知青办虽然全名叫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办公室,但跟革委会并不在一个大院子里。
据说是因为当初大家抢办公场所的时候,那会儿还叫市中学生分配办公室的知青办,动作慢了一步,什么屋子都没捞到。
好在后脚他们反应过来,直接抢了研究所的办公楼,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不说,还独门独院,蛮好。
可惜,叶菁菁跟薛琴没能吃上烤梨。
不是薛书记吝啬,舍不得上饭店买;而是她俩在街上看到了新鲜事儿,有两个农民拖着大板车,在街上卖萝卜哩。
是那种心里美萝卜,过了立冬,汁水丰足,又脆又甜。
俩姑娘对看一眼,都觉得稀奇,什么时候农民能直接进城卖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