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就是大秦未来的王,嬴政。
未曾想会以此等方式会面。
自从坐到赵姬的车辇上。
他便一直低着头。
不仅是因为担心失礼,还因为直视赵姬有可能被看穿心思。
故而当一个鹌鹑。
嬴政上车撵时,虽有察觉,但未细想。
如今才反应过来。
公子政就坐在对面。
巴清连忙行礼道:“小人不知公子尊面,失了礼数,请公子政责罚。”
这声音,倒是吸引了赵姬与嬴政的注意。
赵姬似是打趣道:“若是你一直低头,兴许政儿还不会责罚你。”
“父亲说笑了。所谓不知者,无罪也。”嬴政虽笑,语气却带着漠视。
巴清小声说道:“王妃,小人乃乡间农夫,虽有些家财,但无胆。自然不敢仰视王妃与公子威仪。”
“一如既往的奉承。”赵姬一笑,旋即看向嬴政,“之前听你言,读到精妙之处,实在难舍。孤倒是有些好奇,究竟是何等精妙,让政儿难以放下。不如诉之于口,让诸位听听。”
嬴政眼眸似是有闪光,朗声道:“商君论帝道,王道,伯道。”
赵姬来了兴趣。
“何为帝道?”
“奉行黄老之说,帝无为而治,顺应民意。”
帝道与后世的帝王之术,或者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区别。
真正的帝道,源自黄帝与老子之说。
也被统称为黄老之说。
帝道,其实并不是单指一个人。
而是一种绝对的,类似于乌托邦的净土。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就如同五帝一样,实行禅让制。
例如舜禅让于禹。
谁有能力,谁就领导。
没有绝对的管理者。
也没有例如衙役之类的执法者。
帝遇事,与臣商,亦与民商。
大家互相商量,心往一块使,劲往一处用。
开辟一个天下为公,没有私欲的乌托邦世界。
这便是帝道。
商鞅第一次面见秦孝公时,便向秦孝公推荐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