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听到李承乾这般说,思索良久。
“我想,宫中一定留存有以前的一些资料,关于水师的。”
前两年去登州的时候,与苏定方聊过这个问题。
前隋的工匠还在,他们的手艺也还在。
若是能够整合图纸,搜集资料,改良船只的事情,就能够顺利推行。
如今,李二凤已经明确表态支持李承乾的这封奏章了,那不管是工匠,还是宫中又或者是工部留存的资料,只要是李承乾需要的,都能够拿到手。
“如此的话,那我就需要赶紧回宫了。”李承乾说道:“如果明年就开始行动起来的话,提早做准备,总是对的,有备无患。”
“等到前往广州的时候,准备的越是充足,能够应对的事情就越多。”
李复微微颔首。
“如此的确是早些回宫没错。”李复坐在椅子上,指尖轻叩案面:“前隋留下的图纸,还有精锐的工匠,你回去了,才能调用。”
“当年前隋征高句丽的时候,曾经训练过水师,你回到宫中后,可以了解一下这些人,往后,都能用的上。”
李复之所以知道这么多,都是从苏定方那里听来的。
当年苏定方在外走南闯北的,知道的事情可不少。
李承乾认真记下。
暮色渐沉时,立政殿的鎏金宫灯次第亮起。
下午的时候,两仪殿的内侍便过来传话说陛下今晚要在立政殿用膳,让立政殿这边早做准备。
殿中,长孙皇后正俯身调整着案几上的青瓷花瓶,指尖将一枝红梅轻轻拨正。
说是红梅,但是梅花已落,只有几枝残枝,长孙皇后也没舍得扔。
李二凤信中说阿娘想儿子了,倒也不是瞎话。
孩子在外头,做母亲的总会念着的。
哪怕知道就在庄子上住几日。
平日里在东宫住着的时候,天天都能见到,这冷不丁的一下子,好几天不见,是会想念的。
李世民乐呵呵地从两仪殿带着人挪到了立政殿。
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长孙皇后唇角不自觉扬起,却故意不去张望。
殿门"吱呀"一声开启,带进一缕寒气。李世民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腰间玉佩叮咚作响。
殿门关上,李世民见皇后故意不看自己,也不做迎接状,反而依旧在摆弄瓶子里的枯枝,脸上还带着温和的笑意。
李世民的脸上也带了笑意,眸光中染着温柔。
他的观音婢,以前也是这等俏皮的性子。
"观音婢,朕今日可是带了好消息来。"李世民出声,妄图吸引长孙皇后的注意力,他手里晃着一卷奏章,在宫灯下泛着柔和的绢光。
长孙皇后这才转身,眉眼弯成新月。
“二郎这般高兴,让妾身猜一猜,可是见过朝集使之后,他们为你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她接过宫女递来的热帕子,走到李世民面前,自然而然地替皇帝擦了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