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西羚墨格格党 > 第 125 章 医学与生命9(第1页)

第 125 章 医学与生命9(第1页)

【在宋朝从上到下的倡导医学下,有文化的儒生开始加入医学团队,这让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高,能更好的深入研究医学。】

【医学分科也因此有了非常细化的分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眼科、风科、正骨科、疮肿兼折疡科、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比唐代多出一倍以上。而后世沿用的十三科也是以宋朝九科为原型。】

唐朝,李世民不服。

“这也是大唐先打下的好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发展。”

大唐的太医们也表示不服。

“曾经的大唐没有十三科,现在宋朝有了,大唐也会有。”

而秦汉的太医们,正在奋笔疾书写奏折,准备请示陛下兴医学,细分科。

【宋朝是中医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医学分科的精细代表着医学人员的专业化、技术的精益化都有了巨大进步,是中医发展的重要节点。】

【比如,宋朝出现了“儿科圣手”钱乙,“经方大家”许叔微等名医。】

【钱乙是华夏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也是华夏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正在家中给收养自己的姑母贺寿的钱乙一愣:这“儿科圣手”“幼科之鼻祖”,该不会说得是他吧?

儿科一直被称为“哑科”,因为小儿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痛,加上体质柔弱,药物的选择性有限,许多大夫宁愿医治成年人也不愿意医治小儿。

但是钱乙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姑母收养、姑父传授医术长大,更能怜惜小儿的痛苦,反而走上了这条别人不愿意走的路,如今已经在家乡以擅长治疗儿科小有名字。

“恭喜仲阳,名垂青史!”

来祝寿的客人本就是友人亲戚,此时集体转向恭喜钱乙,钱乙的姑母姑父更是高兴,看钱乙的眼神比自己亲儿子还亲。

“不愧是我吕某亲自教养长大的,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钱乙引上医学道路的姑父吕氏激动地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亲儿子兼亲弟子青史留名,拍着钱乙的肩膀,脸色兴奋的像是喝醉了。

下一秒,吕氏的表情猛地一顿——

【钱乙的方子中有一方大家非常熟悉——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男人最爱!】

“啊?”钱乙笑不出来了。

周围恭维道喜的人表情也诡异了起来。

这药物,怎么听起来跟儿科没什么关系呢?

该不会又是那张苍和屁股的关系吧?

“儿啊,你不会……”姑母刚开口,又觉得别扭,用胳膊肘捅了捅丈夫,最后是姑父吕氏扭捏问道:“仲阳啊,身体不好就要直说……”

钱乙连忙喊冤:“我不是!我

没有!”

【但是谁能想到,这原本其实是小儿专用的呢~】

钱乙松了一口气,友人们终于明白,不是钱乙自己出了问题。

但是洗脱冤屈的钱乙知道真相后依然愤愤然:谁!谁改了他的方子!他好好的儿科药方,怎么变成了“男人最爱”!

【钱乙的“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钱乙加减化裁后作“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钱乙的做法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

【到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薛己,对肾阴尤为重视,经常给肾阴虚者开“地黄丸”方。钱乙认为小儿纯阳,特意取出张仲景药物中的肉桂、附子,但是薛己再次将其改用之后,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如今,“六味地黄丸”已经成为华夏中医的一个重要代名词。不仅是滋阴补肾,可以治疗成人因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如今远销海外,日韩欧美都很受欢迎】

钱乙:“……”

懂了。

演变着演变着,就成了后世的“男人最爱”……

可是他的“地黄丸”,最开始真的只是儿科专用……

明朝薛己连忙对着自己的病人道:“你看,我的六味地黄丸真的治肾虚有效果,我没骗你吧!”

病人哈哈一笑,大方掏银子,还不忘调侃:“恭喜薛神医,青史留名!”

薛己尴尬地笑了笑,这种留名法,不知道会不会被人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