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权力巅峰从一介乡村教师开始 第87章 > 第120章 为我们做主(第1页)

第120章 为我们做主(第1页)

四青蔬菜队是余家埠镇主要的蔬菜来源,那一大片几百亩肥沃的土地,是这些洗脚上田的农民们曾经的生活依赖。这些四青蔬菜队的老农们,习惯了每日挑粪种菜的日子,他们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硬是在土地里刨出了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小洋房,过上了好日子。

从新县城要重新规划后,村民们的地陆续被征了。当初县里答应农户可以带田进入企业,也就是每家被征多少地,就可以按照条件解决几个人进入企业工作,并且解决农转非,田地也按地段不同,每亩12万元不等支付征地补偿。

农民世代以土地为生,开始没有几个人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后来政府派出多个小组分头做工作,找当时能在农户中起一定带头作用的人,私底下达成一些交易,让他们带个头,先把合同签了,然后再设法动员其他农户,就这样逐步瓦解了老百姓心里的防线。最后大家陆陆续续都签了。很多农民被安置到了余河最大的手工加工企业余河县雕刻厂,还有一部分人被安置到了塑料厂。这些人劳作的场地从田间转到了工厂,开始了作为一个小市民的生活。

按理这样来解决农民的出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农民虽然失去了田地,但是依然有工作,可以解决生存的问题。可是农民们进入工厂工作后,虽然坐在车间里,可他们发现收入远远比不上曾经在地里种菜,而政府答应过给他们的征地款,只发了区区每亩3000元,有的还只有2000元,其余的却迟迟没有兑现。

农户们一致认为,他们的征地补偿款被街道办的人私分或者挥霍了!多次和街道办交涉无果,就这样,这些人选择了到居委会去闹事,要回属于他们的征地补偿款。

四青居委会的主任沈贵看到人越来越多,他无法招架,就打电话向何平求救。

何平知道这是个难啃的骨头,索性抛给了王建才。看看他怎么去招架。

王建才看着何平,问道:“县里拨了多少款项到四青街道?”

“我了解了一下,当时是一次性征了300亩地,其中100亩是用作县委和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楼群建筑,还有200亩是做商业开发。征地工作完成后,负责商业开发的恒生公司已经通过银行贷款,把一部分钱支付给了四青街道,总共是250万,好像还欠200万左右。”何平说。

恒生公司?王建才感觉这个名字好熟悉。他的大脑里立刻搜索出了黄麻镇的恒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这个就是邹细水撤出恒生资源,在龙江市另外注册的那个建筑开发公司。

当年邹细河虽然因为公司涉嫌销赃被抓,但是没过多久,就被邹细水活动出来了。这个邹细水,能量还真不小,如今都能拿下县委新址的重建工程!世事轮回,没想到转来转去,又转到一起来了?

“四青居委会补偿了多少给农户?”王建才问。

“每亩补偿了20003000元不等。”何平说。

克扣了这么多,难怪老百姓要闹事!王建才想。他虽然不知道其余的钱具体去了哪儿,但是他明白这其中的猫腻。

“何镇长,这个事的来龙去脉你比较清楚,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现在该怎么办?”王建才问道。他倒要看看这个何平如何把这球接回去。

“补偿款不到位,农户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这是矛盾的爆发点。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化解矛盾,让农户们散去,我估计四青街道肯定是一下拿不出那么多补偿款项了。”何平说。

“我们现在去现场看看。”王建才说。

两人出门坐上车,往四青街道办赶去。

车子开到离四青街道还有几百米的时候,就看见门口围了很多人,还有一大批人站在路上,围得道路都水泄不通,过往的人也都停下来观看,人就越聚越多。

车子没法往前开了,司机小吴找了一个地方,把车挺好。

王建才和何平下车,向门口走去。

慢慢走近,王建才似乎闻到了一股很臭的大粪味儿,不由得皱着眉头,用手捂住鼻子。

他看了看和他走在一起的何平,也捂住了鼻子。

两人走近人群。原本闹哄哄的人群立刻安静了下来。

突然有人说:“看,书记镇长来啦!”

大家齐刷刷把脑袋转过来,看到他们,马上叫嚷开了:“还我土地款,还我土地款!我要吃饭!我要吃饭!王书记要为我们做主!”其中几个人,把写着这些语句的横幅拉了起来,举得高高的,白底黑子,显得分外刺眼!

王建才放下捂着鼻子的手,向人群招了招手。

大家主动让出了一条道,王建才走上了门前的台阶。他看到门口放着几桶大粪,难怪这么臭!这一定是农户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气而使出的狠招。

胖墩墩的沈贵听说书记镇长来了,不知从哪个角落冒了出来,讨好地叫着他们。

王建才面无表情地扫了他一眼,看了看跟前的人群,大概有两三百人吧。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看来这些失去田地的村民,得到了工作安置的,并没有来几个,来的都是无事可干的这些人。

“乡亲们,乡亲们!”王建才大声地说道,“请乡亲们听我说几句。”

刚才还闹哄哄的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

其中一个看上去有点知识模样的老农说:“好,你说,我们的地被征了两年多了,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们土地款?”

“乡亲们,你们对待土地的感情我理解,我深有感触!不瞒大家说,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种了八年田,工作之后依旧在种田。到现在,我八十多岁的父母还在老家,他们依然在侍弄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深深地知道,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田地里劳作,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这是土地对我们的恩赐,是上天对我们农民的眷恋。”王建才深情地说,“但是,乡亲们也看到,现在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城市变得日新月异,我们的城市在扩大,市民在增多,农民在减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很大一部分农民兄弟要从土地上走出来,从农民变成市民,要脱离土地,过上城里的人生活。应该说,这对很多农民兄弟来讲是好事,是喜事,更是大事。这个角色要转变,需要过程,需要学习,更需要及时的调整我们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你别说那些没用的,你说什么时候给我们钱吧,我们没钱就没饭吃。你说得对,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的命没了,我们还怎么生活?”一位年轻些的农户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