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燕归巢百度百科 > 挽狂澜(第2页)

挽狂澜(第2页)

文元修未见遗诏全貌,看着秦王伸手接下便道:“殿下,圣旨缎料、样纹、绣法、格式、印玺无一不有固定规制,严苛难仿!涉及继位大事,遗诏是否为真还需一鉴!”

冯郢中有些心急,叫人传信给他的那年轻人是个好孩子,断然做不出欺世惑众之事来,可如今情势危急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难保他不会铤而走险呢?

秦王没有回话,文元修对上他沉若黑潭的眼睛,心跳一滞。

这怎么可能——

“文大人言之有理,本侯也觉得是该验验。”韩骥身上银甲反射着森冷的寒光,跟在他身后的数百燕西将士尽数着甲佩刀。

“韩骥你疯了?佩刀闯宫是死罪!你还敢带兵!”文元修怒道。

“有人通敌谋逆,本侯有带刀护卫之责,秦王殿下多担待吧。”

文元修恨得想给他一刀:“谁通敌谋逆?!”

韩骥一挥手,闫良端着个托盘上前来,一片金光闪闪,堆了一堆金锭子,韩骥道:“给殿下和各位大人们都看看。”

闫良将金子展示给众人,曾在边关任职的一位大人拿过一块,一过眼立刻变了脸色,叫道:“这是北魏的马蹄金锭!”

此言一出,众人哪里顾得上韩骥的人带没带刀,争先恐后地去看那一堆金锭。

千真万确,足足数十两都是北魏金锭。

冯郢中喃喃道:“两国自三十年前就不通商了,怎么会有这么多马蹄锭?这是哪里来的?”

“远不止这些。”韩骥道,“景山内牢密室里,足有近千万两,堆成金山。”

近千万两北魏金锭!少说能撑起燕西十八万人五年的军需。

怪不得东北天寒民艰,董丞竟能长驱南下而无军备粮草之忧。

那么七年前北魏先扰西北牵制燕西铁骑,董丞再趁机造反就不是狼吞鸦继,而是合谋!

早前,刑部一个小吏内急,看外面下着雨也懒得跑去茅房,想着反正内牢停工,里面也没人,就跑到最里面对着挖了一半的山洞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通,完事抖了抖还没提上裤子,面前的泥墙忽然晃了起来,转瞬塌下来将人埋在里面了。

外面的人听见动静,赶紧拿着铁锹进来救人,燕西在景山下的人听说有人被埋了也来帮忙。

一通忙活,把那尿塌了洞的眼泪汪汪的衰仔拖出来,墙也挖通了,墙后面不到一尺的地方竟然还有个山洞,黑漆漆的看不到头。

燕西的人胆子大,拿着火把进去一照,几乎没惊掉牙,小仓库似的密室里沿山壁堆着起伏连堆的金子,正中间一个半人高的石台,上面放着那封遗诏。

听着匪夷所思,但众人所见难以作假,更何况刑部现在是秦王自己的地盘。

文元修脸上阴晴不定,韩骥道:“魏董串通板上钉钉,但内牢是先帝在的时候修的,密室是谁修的、谁知道、又是谁告诉董丞的,还需要查。董丞南下势如破竹,那时候朝中多半已经有人和他通信密谋。”

韩骥常服时还有两分年少时的影子,虽然这些年在西北声名赫赫,但京中不少年长些的大人一时还是难把他和记忆中那个顽劣不堪的小侯爷联系在一起。

但他此时言辞锐利,隔着丹樨与秦王对面而立,甲胄将一身收不住嚣张气都沉沉地压了下来,如一把收入刀鞘的利剑,不见明锋,但威势尤重。

在场的京中旧人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老侯爷在世时的模样,慢慢和韩骥重叠。他们此刻清楚地意识到,韩骥早已是边沙铁与血锤打出来的镇西大将,真正的武定侯爷。

因此韩骥扫视人群的时候,不少人都难以抗拒地低下了头,并不全是心虚,而是那目光带着西北头狼的震慑,威压重于泰山,令人难以承受。

韩骥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当年抗董最硬的一批骨头要么已经死于逆贼刀下,要么被流放远疆,剩下还活着的差不多都在这了,如果有人串董通魏,几乎可以肯定就在乾清殿前的这一群人里。

冯郢中也有些心沉,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计较清楚的,便道:“眼下最要紧的是遗诏,文大人所言不错,圣旨难矫,还是先鉴定妥当。只是礼部无人,圣旨规制繁苛,得请各位同僚共同议定,补充细节,恐怕得花上一些时间了。”

韩骥微微一笑:“冯大人严谨,但应该用不了太久。”他望向风雨中的宫门,“能鉴圣旨的人,也快到了。”

宫门下,逐渐现出一把灰扑扑的油纸伞,与红墙金瓦格格不入。

粗麻布衣的老人被裴肃扶着,缓步走上雕龙刻凤的大理石宫道。

“恭迎太傅回京!”路两旁的燕西将士单膝跪地,掷地有声。他们虽是武将,也久闻太傅之名,董丞亦是,但如何拷打他也不低头效力。

这一跪,是这些武夫汉子真情实意对这位花甲老人的敬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