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43章 故都的秋1(第2页)

第43章 故都的秋1(第2页)

刘彻敲击着扶手暗自沉吟:“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匈奴既敢扣留,苏武在匈奴遭遇的'意外',定然不同寻常,难不成是……勾奴王室内乱?"

有着良好史学素养的汉武帝非常会触类旁通。

卫青闻言也是表情凝重,若那苏武当真卷入匈奴内乱,便不好说了。

刘彻敛眉,将心里的思量暂时抛之脑后,道:“不论如何,苏武是我大汉朝的忠臣,不知此人现在何处,稍后拟

旨,征召他入宫,朕要亲自一见。"

草原恶劣,苏武竟能始终坚守臣节,“吞毡饮雪”四字,看之已然心惊,此等志虑忠纯之士,青史作传,应当予以重任。

江淮。

正在游历的司马迁猛然听到自己的名字,眼中顿时迸发出卓然光彩:“我当真修出史书了!”

他想起父亲司马谈的期盼,想起有历以来所听的种种前代传闻,胸中无比激荡。究天人,通古今,他自当效仿夫子,为史作记。修史这份重责,他担得!

代郡。

尚是青年的苏武望着水镜,眼中充满坚毅,为人臣者,为君王谋;况他为大汉子民,怎可叛投匈奴?他苏武,宁愿站着死,也不愿坐着苟且偷生。

李家。

听到苏武事迹的李陵目露钦佩:"此等凛然之士,若能一见,当引为知己!"

水镜继续:【苏武有个朋友叫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在《苏武传》里算是苏武的对照组,他兵败投降,还受单于所托来劝降苏武,被苏武断然拒绝了。】

李陵:???

正堂的李广豁然起身,须发皆张:“孽孙,投降叛国千载骂名,我李家几代名声就这样毁了!”他心惊胆战,自己家里出了这么个叛国的孙子,陛下会如何想?天下人会如何看?未央宫。

刘彻甩袖,满脸冷肃:“李广历经文、景两朝,深荷皇恩,朕惜他将才,即位之初便命他为未央宫禁卫长,他却养出这么个叛国的孙儿,简直有负于大汉!"

咸阳。

嬴政亦是面露不屑:“叛投匈奴,小人行径。”

倒是前面提到的苏武当真不错,矢志守节,风骨不坠,李陵既与他是好友,怎么没学来他的半分风骨?

【不过司马迁为李陵讲过好话,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悲惨遭遇,具体大家学《报任安书》和《苏武传》的时候可以再做了解。】

刚刚还在高兴的司马迁……

能被后世人说一句悲惨遭遇,未来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种窘境?李广之孙,怎么会投降匈奴呢?

【司马迁觉得李陵事母至孝,对士卒很讲信义,同时还作战骁勇,可惜孤军深入遭遇强敌,没有后援,部下还叛变了。《苏武传》里,李

陵也提到说自己刚投降的时候精神恍惚,几欲发狂,准备似时而动,效仿曹柯之盟。

说是后来汉武帝对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问李陵残部,还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谣传李陵帮匈奴练兵,所以猪猪一气之下,把他全家都杀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苏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间还算友好,但对比之下仍是相形见绌。苏武归汉时,李陵为他送行,不无痛苦地唱,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两个人都是悲剧性很强的人物了,历代多有讨论,大家兼听一下吧。文学史上也有苏李诗,托名苏武、李陵二人,"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恨恨不得辞。"颇为深婉。】

李陵听罢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与旁人,无论究其如何,青史上总要记上一笔。他苦笑一声,苏武之志,总非常人。

未央宫。

犹自生气的刘彻脸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来会投降的消息,几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广抓来问罪,听到这番解释心里的气才消了几分,但嘴上还是有些不高兴。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惩处怎么了。"

一旁的卫青沉默不语:杀全家什么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太极宫。

李世民略略叹息:“李陵身陷重围强战不敌,其功仍有可书之处,后来种种,亦是令人唏嘘。”南宋。

垂老的辛弃疾怅然长吟:"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中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