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于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第二次率军西征,抗击薛仁杲。此时,李世民以及唐军主力,正在马不停蹄,奔赴高墌前线。目前,李世民还没有到达高墌,依旧在行军途中。在李世民向高墌行军的期间,薛仁杲却主动向唐王朝的西北重镇,发起了猛攻。九月份,大唐王朝的滚滚烟尘,在西北升起。
浅水原之战后,薛举趁着唐军新败,一举占领了高墌,对泾州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并且,薛举还接受郝瑗的建议,准备整顿兵马,直接攻打长安。当然,后来因为薛举的暴病而亡,攻打长安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然而,薛仁杲即位之后,却并没有放弃攻打长安的计划。若要进攻长安,就必须要突破李唐的泾州防线。泾州是拱卫长安的西大门,一旦攻下泾州,长安以西将无险可守,西秦拿下长安,岂非探囊取物?所以,薛仁杲决定,趁着李世民的唐军主力,尚未抵达高墌之前,对李唐西北防线发起攻击,搅得越乱越好。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十二日,薛仁杲正式对李唐王朝的西北防线,发动攻势。浅水原之战后,薛氏父子日渐猖獗,对唐王朝的西北军事重镇,进行了疯狂的军事扫荡。李唐在西北的各个重要的军事关隘,几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攻击,饱受兵燹荼毒之苦,边境将士亦是苦不堪言,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御态势。
对于薛仁杲的猖狂行为,大唐众多的西北边将,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们认为,有必要要教训一下这个狂妄的薛仁杲,挫一挫西秦军队的嚣张气焰,以此洗雪浅水原之败的耻辱。于是,一位唐朝西北边将,第一个打响了抗击薛仁杲的“第一枪”,这位西北边将正是——秦州总管窦轨。
窦轨是唐军著名的“八总管”之一,隶属于秦王李世民麾下。当初,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举入侵泾州,李世民统领“八总管”,以及四万唐军主力,驰援西线。浅水原兵败之际,八总管所部兵马皆败,唯有刘弘基一部人马,殊死抵抗,誓不后退,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因此,浅水原兵败,一直是窦轨心里的一个疙瘩,他无一日没有忘记浅水原的耻辱。作为一位开国勋将,窦轨雪耻的方式,一定是以战雪耻。如今,薛仁杲在西北横行霸道,窦轨自然不能无动于衷,是时候主动出击,狠狠地打他一下。
九月十二日,窦轨率领本部兵马,主动进攻薛仁杲的军队。可是,薛仁杲毕竟是薛仁杲,窦轨还是低估了薛仁杲。窦轨原本打算,通过主动出击,给薛仁杲以迎头痛击,挫一挫他的锐气。没想到,却被薛仁杲返身杀了一个“回马枪”,窦轨大败。唐军第一次对薛仁杲的主动进攻,以失败告终。
在击败窦轨所部唐军后,薛仁杲更是骄狂得不可一世,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攻打长安的计划,再次被薛仁杲提上日程。薛仁杲意欲攻下泾州,然后顺着泾州,一路东进,杀入关中,直逼长安城下。
于是,薛仁杲大兵压境,率领西秦大军,兵锋直指泾州,将泾州团团包围。负责镇守泾州的唐军将领,乃是骠骑将军刘感。此人也是唐军中的一员骁将,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刘感当然清楚泾州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薛仁杲突破泾州,威胁都城长安。
面对薛仁杲的大举围城,刘感率领城中军民,与西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刘感对泾州严防死守,誓死不降薛仁杲。实事求是地讲,刘感的泾州守卫之战,打得是异常艰苦,史料文献有明确记载:
骠骑将军刘感镇泾州,仁果围之。城中粮尽,感杀所乘马以分将士,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资治通鉴》)
刘感指挥唐朝泾州守军,拼死守城,与敌军鏖兵苦战。由于连日苦战,城中粮食消耗极大,泾州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无奈之下,为了解决泾州城的粮食危机,刘感只得杀了自己的战马,将马肉分给守城将士食用。而刘感自己却没有吃上一口肉,只是取了一些肉汤,和上木屑吃了下去。
连身为泾州守将的刘感,都是这样食不果腹,更不用说那些泾州城中的众多军民。由此可见,泾州守卫之战,打得是多么的举步维艰。仗打到这个份上,刘感也只是勉勉强强守住泾州,况且城中早已断粮。因而,刘感目前只能寄希望于援军,只要有一支援军赶赴泾州,便有可能扭转败局。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刘感拼死守城,终究不是无谓的流血牺牲。不久,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率领一路援军,赶到泾州城下。李叔良与城内的刘感所部,内外呼应,对薛仁杲形成夹击之势。
可是,战局总是瞬息万变的。按照常理,援军及时赶到泾州,与城内守军合兵一处,内外夹击,打退薛仁杲并非难事。然而,真实的战争态势,却远不是这样简单。薛仁杲的确是个狡猾的对手,此人极善用兵,不亚于其父薛举。
薛仁杲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李唐援军赶来,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一旦李叔良和刘感内外呼应,不仅攻打泾州前功尽弃,而且很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薛仁杲必须尽快作出反应。
摆在薛仁杲面前,无非有两个选择,第一,及时撤军,避免被唐军合围聚歼;第二,兵行险招,破解唐军的两路进击。薛仁杲选择了第二条,他当然不会选择撤兵,这也不符合薛仁杲争强好胜的霸道性格。并且,此次攻打泾州,横扫唐朝西北重镇,薛仁杲的目的,就是要彻底灭掉李唐。
那么,如何对付李叔良、刘感两路唐军呢?薛仁杲想出了一个奇招,兵不厌诈。于是,薛仁杲大张旗鼓地对外声称,“仁果乃扬言食尽,引兵南去”。他诈称自己军中粮草耗尽,马上要引兵西撤。很明显,薛仁杲这是在和唐军摆“迷魂阵”,以此迷惑唐军,使其放松警惕,以便有机可乘。
光有这些还不够,为了彻底让唐军放下戒备,薛仁杲甚至使出了诈降之术。他派遣亲信来到唐营,假意与长平王李叔良取得联系。并且,薛仁杲的亲信,还告诉李叔良,待薛仁杲撤军之时,自己愿意献出高墌,归降李唐。
当初,唐军在浅水原惨败,李世民被迫引兵东撤长安,薛举乘胜占领了高墌。至此,李唐西北门户洞开。李叔良不是李世民那样的天才军事家,他并不知道这是薛仁杲的诡计。在他看来,能够兵不血刃地收复高墌,必然能够振奋军心士气。所以,李叔良竟然真的以为西秦出现内讧,没有任何怀疑。
就这样,薛仁杲的诈降之术奏效了,迷惑唐军的目的也达到了。毫无戒心的李叔良,命令刘感率领所部兵马,前去接应,收复高墌。可是,李叔良愚蠢,并不代表刘感也愚蠢。相反,刘感非常小心谨慎。他担心这是薛仁杲设的一个圈套,专门等着唐军往里面钻。故而,刘感不敢轻敌。
等来到高墌之后,刘感愈发感到不安,为什么呢?刘感发现,高墌城门紧闭,丝毫没有要归降的意思。刘感不禁心生疑惑,便让人敲打城门,朝城里喊话,希望他们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城。结果,城内的西秦军队,生硬地回了一句:“贼已去,可逾城入。”意思是,让唐军翻墙入城。
一听这话,刘感立刻就明白了,西秦军队根本没有诚意。现在翻墙入城,简直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不过,为了证实自己的担忧,刘感决定再试探一次。于是,刘感命人火烧城门,想要看看城上西秦军的反应。果然,不出刘感的预料,西秦军队从城上往城下浇水,扑灭了烈火。
这样一番操作,让刘感彻底明白了,自己猜的果然没错,这是薛仁杲给唐军挖的陷阱。对于刘感,以及其所部唐军兵马而言,当务之急,是要赶紧撤兵,避免遭到薛仁杲的重兵伏击。
刘感毕竟久经沙场,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保持了绝对冷静,有序地指挥部队后撤。刘感命令步兵主力先行后撤回师,自己率领少数骑兵,负责殿后,掩护步军后撤。
然而,为时已晚。刘感此时,已经进入了薛仁杲的包围圈。就在刘感指挥部队后撤之时,高墌城楼上,突然烟尘缭绕,点燃了三座烽火,这是出兵的信号。紧接着,薛仁杲的数路西秦铁骑,从南原滚滚而来,向唐军全线压上。最后,薛仁杲在百里细川追上了唐军,双方一场激战下来,唐军大败,刘感兵败被擒。
抓住了刘感,薛仁杲如获至宝。作为唐朝泾州守将,刘感拼死守卫泾州孤城,不向薛仁杲投降,打得尤为顽强。不夸张地说,自从薛仁杲扫荡西北防线以来,刘感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刘感的顽强守城,令薛仁杲对泾州久攻不下,大军停滞于泾州坚城之下,寸步难进。
如今,刘感被俘,薛仁杲可以好好利用这枚棋子,瓦解泾州唐军的斗志。很快,薛仁杲再次兵围泾州。同时,薛仁杲又对刘感威逼利诱,胁迫刘感对城上守军喊话:“援军已败,不如早降。”
刘感铁骨铮铮一条硬汉,岂能向薛仁杲屈膝投降。所以,刘感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不过,即使是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因此,刘感与薛仁杲虚与委蛇,假意答应了薛仁杲的诱降,跟着薛仁杲来到泾州城下。到了城下后,刘感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对着城上守军大喊道:
逆贼饥馁,亡在旦夕,秦王帅数十万之众,四面俱集,城中勿优,勉之。(《资治通鉴》)
刘感大声告诉泾州守军,贼军粮草已经耗尽,撑不了几天了。而且,秦王殿下率领数十万大军,正在马不停蹄地向高墌疾驰。你们不要顾忌我的生死,务必要英勇杀敌,顶住敌人的攻势。
通过这种方式,刘感向泾州守军透露出了两个重要的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