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巍巍大唐:开国 >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第5页)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第5页)

对于李渊的担忧,安兴贵自然是心知肚明。于是,他向李渊一一分析形势,并将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

李轨凶强,诚如圣旨。今若谕之以逆顺,晓之以祸福,彼则凭固负远,必不见从。何则?臣于凉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为轨所信任,职典枢密者数十人,以此候隙图之,易于反掌,无不济矣。

安兴贵分析得很透彻,李渊便采纳了他的计策,委派他作为唐朝特使,出使凉州,策反河西各部。安兴贵出使凉州,到了河西之后,李轨以为是李唐主动与自己交好,派遣安兴贵出使。于是,李轨拜安兴贵为左右卫大将军,并且,还向他咨询自安之术。安兴贵趁机进言李轨,希望李轨可以举河西之地,归附李唐:

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十余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类,此而可久,实用为疑。今大唐据有京邑,略定中原,攻必取,战必胜,是天所启,非人力焉。今若举河西之地委质事之,即汉家窦融未足为比。(《旧唐书·李轨传》)

安兴贵这番话的大意是,河西凉州虽然占有地利上的优势,但毕竟地处偏远,所辖之地不过千里。况且,河西周边有不少少数民族部落、西突厥等强敌虎视眈眈,长期割据,并非长久之计。如今,大唐日渐强盛,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为今之计,倒不如举河西之地,归附唐朝,方为万全之策。

对于安兴贵归附李唐的建议,李轨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原来,安兴贵此行是来给李唐当说客的。李轨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断然拒绝了归附李唐的建议。不仅如此,李轨甚至还举出了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的旧例:

昔吴濞以江左之兵,犹称己为“东帝”;我今以河右之众,岂得不为“西帝”?彼虽强大,其如帝何?君与唐为计,诱引于我,酬彼恩遇耳。

听完李轨的一席话,安兴贵心里不由“咯噔”了一声,吓得脸色都变了。但是,表面上还得假装向李轨谢罪道:

窃闻富贵在故乡,有如衣锦夜行。今合家子弟并蒙信任,荣庆实在一门,岂敢兴心,更怀他志?

通过这件事,安兴贵彻底明白了,李轨宁可长期割据河西,也不愿归附李唐。因此,收复河西,只有另想办法了。这个时候,安兴贵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河西内部对李轨的不满,策反他们,趁机推翻李轨在河西的统治。于是,安兴贵找到了弟弟安修仁,兄弟两人,开始私下密谋起兵。

在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的鼓动撺掇下,河西地区的不少胡人,纷纷组成武装力量,投靠到安氏兄弟的麾下。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率军围攻凉州,李轨亲率一千多名步骑兵,出城迎战。双方在凉州城下,展开了一场大战。

就在此时,安氏兄弟又多出了一股援兵,那就是曾经薛举的一员部将奚道宜,所率领的三百羌军。奚道宜此人,与李轨其实素有积怨。当初,奚道宜投奔李轨之前,李轨曾经许诺他刺史一职。可是,奚道宜到了之后,李轨立刻翻脸不认账,将当初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奚道宜对李轨一直怀恨在心。现在,安氏兄弟围攻凉州,奚道宜自然要来落井下石,与安氏兄弟一起夹击李轨。

有了奚道宜三百羌军的助阵,安氏兄弟立刻底气十足,指挥军队,对李轨的一千步骑发起猛攻。结果,李轨战败,被迫退回城中。然后,李轨登上城楼,固守凉州,等待河西各城的援军。

岂知,安兴贵早就料到李轨会坚守待援,故而,专门防着他这一手。在李轨困守凉州的同时,安兴贵便已经派出人马,晓谕河西诸城:“大唐使我来杀李轨,不从者诛及三族!”于是,河西各城纷纷按兵不动,甚至有些人还出城,投奔安氏兄弟。安兴贵无非是想要告诉李轨,你现在已经是众叛亲离,无路可走了。

李轨到现在才真正明白,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自己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河西霸主了,不过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罢了。在风雨飘摇的绝境下,李轨发出了一声悲叹:“人心去矣,天亡我乎!”然后,登上玉女台,与妻儿家人饮酒诀别。后来,安修仁攻破凉州,李轨被擒,一路押送至长安。

得知李轨城破被擒的消息后,当初奉李轨之命,出使长安,向唐王朝递呈国书的尚书左丞邓晓,居然手舞足蹈,甚至比唐高祖李渊还要高兴。唐高祖李渊看到邓晓这样一副嘴脸,非常不屑,鄙夷地对邓晓说:

汝委质于人,为使来此,闻轨沦陷,曾无蹙容,苟悦朕情,妄为庆悦。既不能留心于李轨,何能尽节于朕乎?(《旧唐书·李轨传》)

李轨兵败被擒,押送至长安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并且,李轨的子弟家人,也被一并诛杀,“轨寻伏诛,自起至灭三载”。李轨从大业十三年(617年)举兵河西,到武德二年(619年)兵败身死,总共才仅仅三年时间。至此,凉国灭亡,河西地区正式并入大唐王朝的版图,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河西地区的统一。

在李唐王朝平定河西的过程中,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二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平定河西之后,唐高祖李渊自然要对安氏兄弟,论功行赏。所以,河西归唐之后,李渊下诏,授予安兴贵为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邑六百户,布帛万段;安修仁为左武候大将军,封申国公,赐予田宅,食邑六百户。由安氏兄弟二人,作为唐王朝在河西的军政长官。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巧妙地采用离间之计,起用安兴贵、安修仁兄弟,联合河西诸胡,一举消灭了河西李轨政权,大唐王朝平定了河西五郡。应该说,大唐平定河西的过程中,不费什么力气,基本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策略。从李渊决定对河西用兵,到最后李轨兵败身死,用时还不到一年。

平定河西,对于新生的李唐王朝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消灭李轨政权,将河西五郡并入大唐版图,这是唐王朝继平定西秦,收复陇西之后,在军事上,又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前文提到过,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第一,河西地区物产丰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天然粮仓”,有着先天的粮食、物资优势。唐朝平定河西,不仅可以为关中地区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也能为关中长安一带,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

第二,河西盛产优质的良种军马。众所周知,在古代冷兵器的战争之中,战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唐王朝收复河西,无疑是垄断了军马的源地。在未来的统一战争中,为唐军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战马。

所以,后来的“虎牢关之战”,秦王李世民为什么能以3500玄甲军,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除了李世民用兵如神,玄甲军战斗力强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军拥有着大量的优质战马。

另外,李唐王朝平定河西,也标志着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浅水原之战,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全歼西秦十万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西秦灭亡;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军攻灭了河西李轨政权,收复河西五郡,李轨兵败身死,凉国灭亡。

一年之内,唐王朝接连消灭了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西秦、凉国。伴随着西北地区这两大割据政权的覆灭,陇西、河西两地,被纳入李唐王朝的版图之中。至此,大唐王朝彻底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唐朝建立之初,群雄并立,大唐王朝几乎是同时与各路群雄开战。为了统一天下,唐高祖李渊制定了巩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计划。因此,从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二年(619年)的一年中,唐王朝先后消灭了西秦、凉国两大政权,统一了西北地区,彻底消除了大唐王朝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危机。

统一西北地区,对于唐王朝而言,是这个新生帝国迈出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平定西北割据势力,不仅巩固了关中地区的军事安全,为关中、长安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同时,也为李唐王朝下一步的大举东进,东征中原,攻打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扫除了后顾之忧。

在完成了平定西北,巩固关中的第一步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后,大唐王朝将河东、关中、巴蜀、西北四地,连成一片,大唐雄踞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平定河西五郡,对于唐朝统一天下的形势而言,意义重大。

客观地讲,唐王朝在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对河西李轨的用兵,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好的结果。但是,河西之战的顺利,并不代表,李唐王朝统一西北的过程,都是这样一帆风顺。

在李唐王朝统一西北的过程中,平定河西五郡,不过是幸运的个例罢了。事实上,在整个统一西北的战争中,就在收复河西的一年以前,李唐王朝曾经一度面临着生死一线的考验。甚至可以说,如果唐朝没有挺过这次考验,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亡国倾覆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一年以前的这场生死决战中,李唐王朝究竟遇到哪些难以预测的凶险?从晋阳起兵到攻克长安,一路所向披靡的李唐军队,为什么会遭遇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惨重的失败?作为大唐战无不胜的“军神战魂”,秦王李世民,平生未尝一败,却在这场战争中,遇到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唯一一次失败。

在千年以前的那场“浅水原之战”中,秦王李世民与唐军将士,到底遇到了怎样的挫折,怎样的艰难险阻?在这场凶险异常的“浅水原之战”中,方兴未艾的大唐王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刀光剑影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