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千千小说网>巍巍大唐:开国 > 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第4页)

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第4页)

忽然,桑显和策马来到阵前,朝着对面的隋军大喊道:“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听到这话,隋军士兵顿时没了斗志,纷纷扔掉武器投降。屈突通知道大势已去,下马朝着东南方向,拜了三拜,号啕大哭起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监察。”

就这样,隋朝最后的一丝希望——名将屈突通,向李渊投降,被押送至长安。李渊见到屈突通后,欣喜若狂,对屈突通说:“何相见晚耶?”可是,屈突通却羞愧不已,说道: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

当然,李渊并没有杀了屈突通,而是既往不咎,授予屈突通兵部尚书之衔,封蒋国公。后来,屈突通成为了秦王李世民的行军元帅司马,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打败洛阳王世充,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李靖和屈突通的例子,可以看出李渊招揽人才的特点:不计前嫌。无论是曾经自己的对手,还是原先的敌将,只要能够为自己效力,李渊一律既往不咎,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

比如屈突通,曾经是那样死硬的一个隋朝将领,一旦投降李渊,李渊马上将与他的恩怨一笔勾销,继续让他担任军职。这就是李渊知人用人,招揽人才的特点。

李渊父子初入关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关中局势,以及错综复杂的内部政治环境,老谋深算的李渊处置得当,不偏不倚。通过安抚百姓、尊奉隋室、招揽人才三项重要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稳定了长安原本风声鹤唳的混乱局面,使得内部的政治环境逐渐趋于平静。应该说,李渊对于政策的火候,掌握得还是非常到位。

在解决了内部政治矛盾之后,长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接下来,李渊便能腾出手来,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挑战。如果说,稳定内部局势,需要讲究的是政治策略,需要权衡利弊;那么,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挑战,则是完全凭借纯纯粹粹的军事实力,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打!

前文屡次提及,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仅有三万微薄兵力,等到挺进关中,兵临长安城下的时候,已经拥兵二十余万。进入长安后,李渊独揽朝中军政大权,肯定会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毕竟在那个乱世,所有人都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法则。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李渊到底拥有了多少军队。可是,不妨大胆推测,李渊此时手上,至少也应该有不少于三十万大军。因此,李渊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即使如此,李渊当时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前文提过,隋末天下大乱,基本上全国都是群雄割据的状态。李渊入主关中,占据长安,各地的群雄势力,无疑对这一股崛起的新兴力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一口吞掉新生的李渊集团。这样看来,初入长安的李渊,所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强邻环伺。

针对虎狼并起,强敌环伺的外部军事局势,从占据长安到李唐建国的这一年时间中,李渊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以此应对来自各地群雄的军事威胁。这两次军事行动,分别是:西抗薛举、东征洛阳。

首先,来看一看李渊占据关中后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西抗薛举。

自从李渊占据长安后,各方群雄势力蠢蠢欲动,都对这个新生的李氏集团虎视眈眈。而陇西的薛举,正是第一个向李渊集团发难的群雄势力。说到薛举向李渊的发难,就要先介绍一下薛举此人。

薛举,原本是河东汾阴人,后来跟随父亲薛汪,迁居金城郡,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兰州。根据《旧唐书·薛举传》的记载,“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薛举自幼长得高大威猛,精通骑射,武艺超群。大业年间,薛举曾经担任隋朝的金城府校尉,也算是隋朝的一个中级武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陇西地区的农民起义亦是此起彼伏。金城令郝瑗为了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大量招兵买马,招募数千人马。郝瑗将这数千人马,全部交给薛举,由薛举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并且,郝瑗还为薛举提供武器和铠甲。

可是,薛举这个时候,却生出了其它的心思。当时天下已经大乱,薛举便想趁势而起,成就一番霸业。于是,薛举与部下私下密谋,决定发动兵变,夺下金城郡的军政大权。正好,有一个机会来了。

郝瑗为了振奋军心,大摆酒宴,宴请将士。因此,薛举便决定在宴席上动手,扣留郝瑗等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薛举与儿子薛仁杲(又称“薛仁果”)等十三名同谋,突然在宴会上拔出兵器,当场挟持了郝瑗等人。挟持了郝瑗,薛举对外谎称,郝瑗谋反,自己奉朝廷之令将其拘押。就这样,薛举通过一场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成功地夺下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

薛举掌控金城郡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此举,很快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薛举的实力开始不断壮大。不久,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加封长子薛仁杲为齐国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国公,陇西贼帅宗罗睺前来投奔薛举,被封为义兴公。至此,薛举正式与隋王朝分庭抗礼。

在薛举建立西秦政权之后,便开始在陇西地区攻城略地。由于陇西地区自古民风彪悍,加上薛举本人勇猛异常。因此,西秦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隋朝在陇西数座城池,《旧唐书·薛举传》记载,“兵锋甚锐,所至皆下”。

隋朝官府当然不能坐视薛举席卷陇西,当时,隋军将领皇甫绾,率领一万兵马,驻兵枹罕,欲在此地截击薛举。薛举便决定灭了皇甫绾,亲率两千西秦精锐,突袭隋军。两军拉开阵势,准备进行决战。可是,刚一开始,突然狂风大作,而且风势还是顺着薛举的方向刮去,战局对薛举非常不利。

按道理,皇甫绾应该抓住这天赐良机,顺势反攻。没想到,皇甫绾一介庸才,居然无动于衷,白白错失了这一战机。不一会儿,风向逆转,刮向了隋军阵中,隋军顿时陷入了一片大乱。薛举抓住这个绝好机会,策马上前,率领西秦军队,直冲隋军阵地。一战下来,隋军大败,紧接着,薛举趁机攻下枹罕:

初,风逆举阵,而绾不击之;忽返风,正逆绾阵,气色昏昧,军中扰乱。举策马先登,众军从之,隋军大溃,遂陷枹罕。(《旧唐书·薛举传》)

攻下枹罕,标志着薛举在陇西崛起之势已然形成。不久,两万羌人前来归降薛举。这样一来,薛举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之后,薛举封长子薛仁杲为齐王,授予东道行军元帅一职;少子薛仁越为晋王,兼领河州刺史;大将宗罗睺封为义兴王,作为薛仁杲副将。没过多久,薛举开始大举攻略陇西各地,连克鄯、廓二州。短短数日间,薛举几乎占据了整个陇西地区,军队扩充到了十三万之众。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也就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同月,薛举在兰州公然称帝,册封妻子鞠氏为皇后,尊母亲为皇太后,起坟茔,置陵邑,立太庙于城南。当月,薛举陈兵数万,祭拜扫墓,然后大飨士卒。

在当时,所有人都对称帝讳莫如深,唯恐避之不及。可是,薛举偏偏不信这个邪,公开称帝。在薛举看来,天下唯强者居之,隋朝已经大势已去,只有自己有资格横扫天下。由此可见,薛举对于自己实力的自信。

薛举称帝之后,继续对外征讨。当时,薛举已经占据陇西,他将目光瞄向了河西地区。于是,薛举命令薛仁杲围攻秦州,薛仁越直趋剑口,攻略河池郡,结果被驻守在那里的河池太守萧瑀所击退。

可是,在薛举大规模用兵的过程中,他却遇到了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他就是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军阀李轨。在薛举派两个儿子分兵出击的同时,他又命令部将常仲兴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河西李轨。

常仲兴渡过黄河后,与李轨部将李赟在昌松,展开了一场大战。不曾想,常仲兴战败,全军覆没。所以,薛举西击李轨的军事计划,以失败告终。但是不久,薛仁杲攻克秦州,薛举便迁都秦州。

既然攻打河西受挫,薛举索性改变进攻方向,将矛头直指关中地区。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攻克长安,占据关中。薛举认为,与李氏集团早晚会有一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西抗薛举,便拉开了序幕。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率军进犯扶风。当地的豪强实力派唐弼,组织部队,抵抗薛仁杲,西秦军一时行军受阻。最初,唐弼拥立傀儡李弘芝为天子,拥兵十万。后来,薛举遣使招降唐弼,唐弼立刻翻脸不认人,杀了李弘芝,向薛举请降。

薛仁杲趁着唐弼没有防备,率军突袭,一举击破唐弼所部,尽收其部众。唐弼仅率数百名骑兵出逃,最后被扶风太守窦璡所杀。薛仁杲大破唐弼之后,西秦兵势大盛,号称三十万大军。薛举此时的胃口大了起来,打算下一步,直取长安。面对薛举的咄咄逼人,李渊必须要有所作为。

扶风是拱卫长安的西大门,扶风一旦被西秦军队攻破。到时候,薛举的陇西铁骑不费任何力气,就会攻到长安城下。薛举是李渊攻克长安后,碰到的第一个劲敌,也是唐王朝日后统一天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强敌。

李渊知道,薛举、薛仁杲父子不是善茬,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占据陇西,必定有过人之处。面对这样的劲敌,李渊将委派何人,去支援扶风呢?这一次,李渊使出了自己的王牌,派出了一位军神级别的军事统帅,——李世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