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着今年修路,分到的钱可能没有去年多。但随着安荔浓在京市折腾了促销了一个月,还折腾出了门市部,能赚到更多的钱,石河村的工分也会更值钱。
不少人都在心里算计,认为今年的工分应该能值两块多甚至可能有三块。
石河村的人更努力上工了,都希望能多挣工分。下工了,还去割猪草,割艾绒,总之能挣一分是一分。
总之是不刻也不让自己闲着。
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河村人也不太愿意去京市上班。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的,哪里有在家里舒服?
而语言不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粤语和普通话并不是那么容易转换的。虽然在一年多前,安荔浓就要求村里人学说普通话,但说得好的并没有几个。
不是≈lso;咯咯咯≈rso;就是≈lso;呀呀呀≈rso;。
说不好,听不清。
相对于老人、大人,倒是孩子学得更好一些。只是孩子还小,也不可能出门工作。
语言不通,怎么卖东西?
加强培训?
需要多长时间?
还不如直接从京市找人。
用本地人还能更从容的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有人找茬,本地人能更自信更理直气壮有更多办法的去解决问题。
所以,最后安国邦和安荔浓决定从京市招人。
但如何招工?
怎么招?
还需要有一个章程,需要好好安排。
在城市,谁不想有一份工作?
多少家庭为了把孩子留在城里,为了一份工作而刮尽脑汁?费劲死机,费尽人情,千方百计?但能找到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不得不到更广阔的农村去奉献青春岁月。
当初杨雪晴能从石河村回来,也是因为父母费尽积蓄给她买了工作。因此,杨雪晴很感激父母和兄弟,虽然因此伤害了安国邦和安荔浓,但杨雪晴不后悔。
能回到城里,谁愿意留在乡下?
在大哥大嫂说情的时候,杨雪晴想了想后来找安荔浓商量。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杨雪晴也希望亲人能过得更好。
安荔浓的外公外婆去世留下两份工作,给大表哥大表姐继承,虽然不能顶班但也顺利成为一名工人。
但是,还有其他的表哥表姐没有工作,暂时在街道接点临时工。不稳定,工资也不高,还有随时被送到乡下奉献青春的可能。
现在安荔浓手里有工作名额,舅舅舅母当然希望安荔浓能照顾表哥表姐几分。
不影响你就帮一把。如果影响你,就不要管。这是杨雪晴一贯的态度。别说只是几个侄子侄女,就算是亲生女儿,也不能影响自己的生活。
自私吗?
自私。
但人性如此。
杨雪晴希望安荔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一帮娘家人,但并不希望因此而影响安荔浓的生活。
我知道。安荔浓也的确认真考虑过表哥表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