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调出一张动态拓扑图:“更关键的是‘互联网’这三个字。传统能源调度是‘单线程”的??电厂发电、电网输电、用户用电,像条直线;我们这是‘神经网络”,每台设备都是一个智能节点,能实时感知供需变化,自己
做决策。比如光伏板突然被云层遮挡,发电量掉了30%,系统不用等调度指令,1。2秒内就会启动储能电池补能,同时给高耗能的电解车间发信号‘降载’,整个过程波动不超过2%。”
一位来自电网公司的专家指着屏幕上的氢能板块追问:“电解水制氢的效率能到多少?储氢成本怎么控制?”
“电解槽用的是我们自研的质子交换膜,效率稳定在7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吴浩调出制氢车间的实时数据,“储氢用的是高压气态储氢罐,材料是碳纤维缠绕的复合材料,重量比钢制罐轻60%,成本却低了4
0%。更重要的是’峰谷套利’??白天光伏过剩时制氢,一度电成本不到0。2元;晚上用氢燃料电池发电,度电成本能压到0。5元,比买电网的峰电便宜一半。去年光靠氢电套利,就赚回了一套储氢设备的钱。”
周院士盯着屏幕上的“碳排放监测”模块,绿色的数据流不断刷新着“累计减排量”:“已经减了18万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种了100万棵树啊。”
“这正是多能互补的威力。”吴浩点开一组对比数据,“如果只靠柴油发电,基地每年要烧4。2万吨柴油,碳排放13万吨;现在92%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柴油发电机只在极端天气时当备用,去年全年才用了280吨。而且我
们的碳捕捉系统能把剩下的8%碳排放‘抓回来,提纯后送到智能农场当CO2肥料,真正实现‘零排放闭环’。”
张副总忽然指着屏幕边缘的“军事能源模块”问:“这部分是单独隔离的?”
“对,军用和民用是两套子系统,物理隔离,但能应急互联。”吴浩切换到加密界面,“靶场的电磁炮试射时,单次能耗相当于30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要是靠电网瞬间供电,肯定会跳闸。我们专门设计了‘脉冲储能池’,平时慢
慢充电,发射时1。8秒内释放完能量,既不影响基地正常用电,又能保证炮口动能稳定。”
他调出一段测试视频:“上个月实弹演练,连续12次速射,储能池的电压波动始终控制在5%以内。这技术不光能用在电磁炮上,未来舰艇的电磁弹射、激光武器,都得靠这种‘瞬时大功率’储能技术。”
那位电网专家又追了个尖锐的问题:“这么复杂的系统,万一被黑客攻击怎么办?自主可控性如何?”
“核心算法和芯片全是自己的。”吴浩调出系统架构图,“调度中枢用的是我们自研的‘昆仑工业操作系统,搭载的是国产28纳米芯片,从底层代码到硬件设计,没有任何‘后门”。去年请了三批白帽黑客攻防演练,连续攻击72
小时,最多只攻破了外围的环境监测节点,核心调度模块纹丝不动。”
他笑了笑补充道:“而且系统有自愈能力。去年一次雷暴劈坏了3个光伏逆变器,系统没等维修人员到,自己就重新规划了电路,把受损区域的负载分到其他逆变器上,供电中断时间没超过15秒。”
屏幕上,一条红色曲线正在缓缓爬升??“国际能源署能效评级”,旁边标注着“AAA+”。吴浩指着这曲线说:“目前全球能达到这个级别的能源互联网,不超过5座。但他们大多只做单一能源类型的调度,像我们这样8种能源
深度耦合、军民两用的,还是独一份。”
离开调度中心时,那位电网专家拉着吴浩的手不放:“你们这套调度算法,能不能给我们电网做个‘缩小版’?现在城市电网峰谷差越来越大,太需要这种‘智能大脑了。”
吴浩笑着点头说道:“我们正打算推民用版本,上海浦东的试点项目已经立项了,明年就能看到效果。”
摆渡车继续前行,窗外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远处的风机缓缓转动。众人望着那片连绵的能源矩阵,忽然明白??这座戈壁上的基地,不光在造武器、种蔬菜、测装备,更在编织一张能托举未来的能源大网。而这
张网的每一根线,都写着“自主可控”四个字。
走出调度中心时,夕阳正将光伏板染成金红色。吴浩指着远处一列缓缓移动的货运无人机,它们正将靶场回收的弹体运往检测中心:“那是我们的无人货运系统,载重5吨,续航300公里,能在恶劣天气下自动避障。
以前靠卡车运输,遇到沙尘暴就得停运,现在全年出勤率能达到98%。”
张副总望着无人机编队掠过天际,忽然问道:“小吴,你在这戈壁滩待了十年,就没想过回城里?”
吴浩低头看着鞋尖沾着的沙粒,忽然笑了说道:“刚来时确实想过。那年冬天零下35度,水管冻裂了,我们裹着棉被守在实验室,就怕设备冻坏。但第二年春天,看到第一批改良的红柳冒出新芽,突然就觉得值了。”
他抬头望向连绵的光伏阵列,夕阳的光在他眼里跳跃,然后接着讲道:“您看这戈壁,以前连草都不长,现在能长出实验室、农场、光伏电站。其实科研和种树一样,只要根扎得深,再贫瘠的地方也能长出东西来。”
周院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老花镜后的目光带着暖意:“你们这些年轻人,把论文写在戈壁上,把成果种进土壤里,比在期刊上发多少文章都实在。”
摆渡车驶回主楼时,夜色已经湿了上来。基地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珍珠洒在戈壁上。吴浩看着车窗上倒映的灯火,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来这里,只有几顶帐篷和一台发电机。如今这片土地上跳动的智慧脉搏,或许正是
对“扎根”二字最好的注解。
“明天带你们去看智能靶场的实弹测试,”吴浩转头看向众人,眼里的光比路灯还亮,“保证比今天的更精彩。”
车窗外,晚风拂过红柳丛,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伴奏。那些埋在沙下的根系,那些流淌在电缆里的电流,那些回荡在靶场上的轰鸣,共同编织成了一首属于戈壁的创新之歌。而这首歌,才刚刚唱到精
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