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完全没想到一分钟前还在等候食物的孩子们,会在同伴率先拿到食物后就大打出手。
或许对他们来说,农村的法则里包含了弱肉强食与和谐共存的二重性,也包含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与“先吃到肚子里的才算肉”的朴素真理。
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因为后分到鱼而大打出手。
在他们的理解中,一切都是要争取的,如果不争取,不说出自己也很饿,那么父母就会把吃的给兄弟姐妹,而后面的鱼其实是“大饼”,是虚无的,是暂时没有的,是不一定分给自己的,只有率先分给自己,才叫公平。
在这样的想法之下,率先分给谁就又成了一个问题。
解决方案就是弱肉强食,拳头大的可以先分到,个子小的小孩当然不服气,但因为打不过大的,也只能同意这样的规则。
所以在苏茶作出分配之后,他们当即就发生了哄抢。
这能说明他们的血脉当中流动着某种劣根性吗?其实只是环境制约下产生的规则。
他们实在是穷怕了,饿怕了,因此一点东西也会引发争斗。
这种貌似兽性的规则,其实是在保证他们人性的基本。
苏茶和芭拉在路上缓慢的走。
她今天做了许多事情,已经非常疲倦了,这使得她本来就不快的步伐更慢了。
在她们身前或是身后,不断有农忙后的村民路过。
不知后面去哪儿玩的小孩也疯玩回来,呼啸着跑进家里的院子,然后向父母或是爷奶讲起今天的故事。
于是,一个接一个村民走到门外,向她投向好奇的目光的同时,也善意柔和的和她打招呼。
她的行为赢得了这些小孩家长们的好感,又或许是这个地方本就民风淳朴,所有的一切都很和善。
苏茶和芭拉回到了家,然后芭拉就开始做饭。
苏茶本来已经很累了,但她不愿意吃白饭,又觉得自己身体好点了,于是也去帮忙。
芭拉家的厨房有一口大锅,直径大概有一米五,底下是用泥封住的正方形大灶,大锅就架在灶上。
她有点奇怪,不明白这么大的锅使用起来不会不方便吗?
很明显芭拉她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旁边有个小土炉,上面放着一口小铝锅。
芭拉就用这口小铝锅做饭,她往里加入大米和玉米,然后用水粗略洗了两遍,筛出里面的虫,再在大水缸里舀了满满几瓢水,直到把铝锅装满,才跺在灶上,生起火煮起饭来。
如果是平时,这些就算一顿了。
然而,今天有了几条难得的“大鱼”,小管家婆就决定要吃顿好的!
她用锅刷把锅刷了刷,然后升起了火。
她怕苏茶在厨房里不小心磕到碰到,于是把她赶到了灶台前,让她添柴加火。
苏茶坐在灶台前,有些尴尬。
自己好像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看看火了。
灶台很大,留的火门却很小,还有一个可以合上的铁片。
下方,左边是一个陶罐,装着炭和木糠,右边是一把火钳和堆起来的柴火。
芭拉站在小凳子上,熟练的用饭帚沾上一点油,然后涂在锅底。
饭帚是用玉米穗或是什么作物的茎秆做成的,头部还蒙了一层布,用布沾了油再涂在锅底,最大程度的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