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举动,让再凉的心也得有个起伏吧,再埋怨袁训一行两天里不管他们的人,也有个后悔吧。
纷纷道:“我们也来帮忙。”
七手八脚的,把棚子搭好,住进数百人进去。旧庙屋檐底下的人没有撵,这一夜还有人睡在雨棚里,但怨言不翼而飞。
第二天袁训让青壮年去说话,也就容易的多。
“得按我的来……。”袁训说着,听的人不住点头。
……
又是两天过去,泥人县官觉得自己随时会倒下去,而粮食也越来越少。
本来就只搬来几天的粮食,他再省着也不会多出来。
他走到粥棚前面,嘶哑着嗓子:“父老乡亲,有句话不得不说,这几天里虽然一天只给一顿饭,但省里还没有接济过来,粮食又要见底了。从明天开始,粥更稀了,没有办法,我也不想这样。大家能行能动的,还有存粮的,还是离开这个地方吧。”
四面的目光里忽然多出来仇恨,县官心神憔悴,没有多看,蹒跚着步子回去休息。
衙役们跟一个上来:“老爷,米铺里还在卖高价粮食,咱们让他们拿出来吧!”
“你算算吧,衙门里一半的人抽去治水,就是把这一半叫回来,全衙门的人也不如几家米铺加起来人多。咱们收拾他们,还是他们收拾咱们?我几回让人去说,他们只是不听。当下我只要堤坝不再塌,管不了他们。”县官揉着眼睛,跟衙役们一样,都是满眸的红丝,满面痛到骨子里的疲惫。
“我睡会儿,还得去城外看看。”县官往床上一倒,很快鼾声如雷。
衙役自己也累极,把房门关上,往椅子上一歪,也是塌没下眼皮就睡着。
城中火起的时候,房门让人破开。见这两个人还是不醒,破门的衙役摇醒县官:“不好了,米铺让抢了。”
泥人县官打个激灵彻底清醒,骂道:“说过多少次不要坐地起价!这些人就是不听!几家米铺加起来才多少人,灾民是他们的几十倍不止!”
他是不想管,可他是本县。劳累让眼神还没有恢复,明明鞋子就在脚下,也寻上好几寻才把脚放进去,弯腰要提鞋后跟时,“轰!”
外面有一声巨响,房间摇晃不停。
又一个满眼血丝的衙役跑来:“老爷不好了,灾民们骂咱们藏着粮不给吃,把咱们粥棚砸了,还要冲进来打老爷。”
“我!”泥人县官只说出一个字,怒目圆睁着,就满嘴苦水。他还藏粮呢?他自己都没有吃饱。
当文官的人没有兵器在手,但听到这个消息,一把从衙役腰上抽出刀:“老子不活了,大家伙儿一起拼了吧!”
两个衙役把他抱住,在椅子上睡的衙役醒来,听到一句也就懂了,他哭了:“老爷您到现在是个功臣,管它堤坝破不破,熬这么久人人看得到。跟他们一拼,就是伤到自己这乌纱帽儿还能有吗?咱们避开!人患大于水患,让他们在这城里乱去吧。”
县官让他说得心灰意冷:“走吧走吧,叫上咱们的人,咱们管不了,咱们全出城。”
一行人这就出门,乱民们在后面一路追砍,也侥幸逃到城门。叫上守城的人:“挡不住了,大家伙儿命要紧。跟我走。”
一个人机灵的放了把火,城门洞淋不到雨,火势在雨中也不可能漫延。给他们多点儿功夫作个商议。
“咱们去哪儿避避?”
县官一咬牙:“我不想麻烦人,但没办法。”指个方向,往袁训等呆的地方过来。
袁训接住他们,听完以后只有轻蔑:“这个时候涨粮价?死一百次也不亏。”
“是啊是啊,”县官打量着前后左右。他们到了大殿中,坐在正在烘的木头上面,也顺便把他们烘着。
温暖上来的时候,有家人送上来热汤。县官眼圈一红,眼泪掉了下来:“不是下官我到这里给您添麻烦,实在是我无路可去。又听说您这里安排的停当,唉…。”
袁训含笑:“不妨事,不怕你难过,我实话告诉你,跟你的衙门相比,我这里固若金汤。”
县官刚点点头,外面喊杀声又起:“不要走了狗官!”县官眼前是自己端碗的手,这些天劳累跟老树皮似的,对着外面颠倒黑白的喊声,县官放下碗,双手掩面痛哭失声。
“老爷,他们追杀来了。”衙役们也陪着心酸,但还尽职的提醒县官。
泥人县官没有理会,只是哭道:“我是前科中的,跟国子监阮英明大人拜的是一个老师。先在京中衙门里呆上几年,不敢说老公事,也不是莽撞就当外官的人。几年里不敢说我辛苦,也从不敢明判错案,欺压良民。如今却落一个狗官的名声,我有什么面目去见我的老师,还有什么面目和亲友们往来?”
“你叫什么名字!”
县官抬头,见不知什么时候出来一个少年一个青年。在这里缺水少日光,衣着没办法光鲜。但气质如一轮日光,一轮明月般照亮整个大殿。
县官带泣:“卑职莫大梁。”
袁训忍住笑,太子和齐王也隐隐有了笑容。太子清清嗓子:“莫大梁,省里来不了人,省里拥进乱民也不少,中间有道桥也断了过不来。”
“是是,我知道。”莫大梁起身忙不迭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