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和物流,远不成熟。”
我拿起铅笔,在“石化”和“半导体”两个方案旁边,重重地画上了叉。
纸上谈兵易,落地生根难。
临江的底子,承受不起这样冒进的“大跃进”。
强行上马,要么是半拉子工程,要么是巨大的隐患。
目光最终停留在工业园东区那片预留的、尚未被染色的空白地带。
铅笔在指尖转动,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决断,最终,在那片空白的中心,画下了一个清晰有力的圈。
“生物谷。”
是的,生物医药。
这是有需求刚性的,无论是降压药、基础消炎药、抗生素…这些都是临江乃至本省数千万人口的健康刚需。
市场就在家门口,无需过度依赖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
而且,相比半导体,生物制药(尤其是成熟仿制药和原料药)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临江现有的部分化工基础和即将毕业的本地高校生物、化学专业学生,可以成为初期的支撑力量。
最重要的是,制药业耗能相对较低,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要求高,但峰值负荷远低于石化和半导体。
临江现有的电网升级改造计划足以支撑前期发展。
虽然也有污染问题(废水、废气),但其复杂性和危害性远低于石化,治理技术相对成熟,投入也更可控。
而且,制药业可不止是发展一个产业,而是能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种植(部分中药)、中间体合成、制剂生产到包装物流,能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农业、化工、包装、物流等多个环节。
铅笔在“生物谷”三个字旁边,用力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原料药基地”、“仿制药集群”、“医疗器械孵化”、“产学研结合”。
思路似乎清晰了。
然而,当目光从图纸上抬起,望向窗外那片象征着现实权力的城市森林时,那份刚燃起的工作热情,瞬间又被冰冷的现实浇熄。
“每一个企业后面,都是无数利益集团。”
生物谷?
听起来美好。
医药巨头们早已划分好势力范围,他们会甘心让临江这个小地方分一杯羹?
还是会借机倾销,扼杀本地幼苗?
省里、市里那些盘根错节的“药系”官员,他们的触角早已伸向各大药企。
新的生物谷,是会成为他们新的摇钱树,还是会被他们视为搅局者而百般阻挠?
土地从哪里来?
东区那片空白,真的空白吗?
会不会早已被某些人视作囊中之物?
拆迁补偿又是一场硬仗。
建设的资金又从哪里来?
财政紧张,银行贷款门槛高企。
引进外资?
台资港资会感兴趣吗?
条件又该如何谈?
最关键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