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里,讲课还在继续。闻士慎继续问道:“那么,这本四书的名字是什么?”呃。这问题好简单。周禹自信的笑道:“回先生,书名叫四书解义。”张子舟默默的记下了。“四书解义,是哪四本?每本多少卷?”闻士慎笑问。“共二十六卷,卷一为《大学》,卷二、卷三为《中庸》,卷四至卷十二为《论语》,卷十三至卷二十六为《孟子》。”“你全都看完了吗?”“都看完了。”两个人一问一答,仿佛这堂课是专门为他开的。周禹心里不免一阵得意。其他同窗,也向周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傅藻、张子扬偷偷看向张子舟。唯有张子舟很淡定,又在心里记下了一笔。闻士慎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点头,宠辱不惊,敏锐抓住重点。不错!不错!他收回目光,笑道:“这位学子答的非常好,足见平日里读书非常用功,我现在问大家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课堂里一下子紧张起来。周禹抖擞精神,全神贯注的准备作答。“四书解义之中,以哪本最重要?”这个问题一出,生员们都有些懵了。第一次听说四书也分先后!周禹想了想,答道:“论语。”“为什么?”闻士慎问。“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为孟子所作,三位都是至圣先师的弟子,故而《论语》第一。”听了他的回答,闻士慎不置可否,问其他生员: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么?生员们面面相觑,几乎都点头附和。说是几乎,有两个人没点头,一个是张子扬,他还没搞清楚状况。一个是张子舟,他心里在琢磨,这个问题真这么简单?闻士慎看向张子舟,问道:“那位生员,你怎么看?”众人回头,齐刷刷的看向张子舟。在众同窗目光中,周禹疏远的注视下,张子舟起身,作揖:“学生第一次听课,说的不对,望请海涵。”“请说。”闻士慎点头。“弟子以为,孟子是第一。”啊?课堂里一片安静,都在心里惊呼,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闻士慎问道:“为什么是孟子?”张子舟不好意思的笑道:“因为孟子最多,有十四卷。”啊!生员们都惊呼,这次是出声了,结论是这么得出来的!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没错,孟子是第一。”闻士慎点头认可。迎着生员们疑惑的目光,闻士慎继续说道:“读书不能读死书,一定要学会察觉个中的微妙。”“说到底,童子试考的是诸生圣人之学的功底,讲究宽而不纵,严而不苛。”“过了童子试,你们开始向着科举一途精进,那么考的内容就要符合朝廷的要求,历朝历代,莫不如此。”课堂里,又是一片安静。显然,生员们都听进去了。关键是很好理解,谁也不想培养有“二心”的臣子。“那么孟子一节的序言,谁知道?”闻士慎问。“学生记得,”周禹起身,“孟子当战国时,悯教化衰微,人心陷溺……”把整个序言背出来了。“那么,这段内容的重点是什么呢?”闻士慎追问。又把大家难住了。因为朱熹的孟子序言,讲了很多内容,在《四书解义》被压缩成了一段话。这段话已经很重要,还能压缩么?李参和两个训导也皱眉,他们也不知道。闻士慎强调道:“以性善辟异端,以王道黜功利。这段话,就是序言的重中之重。”“性善、王道,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以性善驳斥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性恶,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以王道治理天下,保民而王上。”“是以,后人曰: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说到这里时。闻士慎扫了在场众人一眼,目光最后落在张子舟身上:“最为关键的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以《大学》为四书纲领,注解其他三本时,常以《大学》的理念为统摄。”“这其中的区别,你们要细细品味,倘若能突破这一点,那么即便科举不顺,在治学方面,会大放异彩。”作为回应,张子舟笑着点头。心里不禁在想:果然不愧是旷世大儒。别的老师只讲科举。他先科举再治学,没有彼此之分,没有高低之别,了不起啊!大靖王朝,数以万计的学子,每三年,仅二百四十人杀出重围,高中进士。其残酷程度,可想而知。是以,除了科举,治学、传道、授业也是生员可以干的事。只不过他不好明说,仅在课堂里润雨细无声般灌输。闻士慎见对方完全听懂了,心里既欣慰又激动,这样的弟子,实在太难得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于是,他干脆把这堂课,当做自己在县学的第一堂课。“好,看来你们已经有所体会,那么咱们就从孟子一节开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张子舟听着,记得朱熹的书,一两句话后面就是注释。没想到,解义不是这么讲的,竖着耳朵听。“梁惠王,名?,本魏侯,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因称之曰梁惠王。”闻士慎强调道:“请注意,朱子后面一段引用的是史记,而解义则倾向于夸赞孟子,说他是为了道,才去的梁国。”说白了,就是补充了孟子去见梁惠王的动机。时间不知不觉的流逝,闻士慎将梁惠王章句上,通过对比,认真的讲解了一遍。对于朱熹的注释、解义的引用内容的出处,都信手拈来。这一堂课,含金量十足。最后,李参带领全体生员,向元好先生闻士慎,恭敬的拱手致谢。闻士慎摆摆手,笑道:“诸生,老夫:()寒门状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