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
油墨和旧纸张的气味混杂在一起。
叶志军站在军事理论书架前,脑子里却一片混乱。元首的密令,那台冰冷的“洞察者MK-II”,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一个清脆的女声在身侧响起。
“是你!”
叶志军身体本能地一紧,猛地侧过身。
是苏婉。
她穿着一件灰蓝色的棉袄,剪裁得体,衬得身形很好。脖子上围着一条素色的围巾,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露着光洁的额头。
她手里拿着一本苏文原版的无线电工程书,脸上是恰到好处的讶异。
“真的是你。”苏婉轻呼一声,随即垂下头,语气带着几分局促,“昨天的事真不好意思,我还在想什么时候能再碰到您,跟您道个歉,没想到今天就遇上了。”
叶志军面无表情,陆景元的话在脑中回响——“咬断他们的喉咙”。
“不必。”
他吐出两个字,转身就走。
“请等一下!”
苏婉几步上前拦住他,姿态放得很低,语气也极为诚恳。
“上次是我太冒昧了。我刚从南洋回来,对国内的规矩不太懂,看您是军人,就……就忍不住想多了解一下。我没有任何恶意,真的。”
她将“南洋归侨”的身份摆了出来。
叶志军停下脚步,审视着她。
他必须扮演一个被“真诚”打动的耿首军人。
沉默了几秒,他下颚的线条似乎缓和了一些。
“保密条例是铁律。”他的声音依旧低沉,但拒人千里的那股冷硬消退不少。
苏婉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她知道,有戏。
她连忙点头,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我明白,我明白。是我考虑不周。我们这些搞技术的,有时候就是一根筋,总觉得什么事都能刨根问底,忘了人与人之间还有纪律。”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专业领域。
“你是做什么技术的?”叶志军顺着她的话问。
“我在红星机械厂做技术翻译,也协助工程师们做课题研究。”苏婉大方地介绍,还举了举手里的书,自嘲地笑了笑,“这不,又遇到难题了,只能来书里找答案。”
叶志军的视线在那本苏文书上停驻了一瞬,没有说话。
苏婉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出口,她蹙起好看的眉头,带着专业人士特有的苦恼,轻声说:“我们最近在攻关一个项目,关于高频信号的实时侦测。理论上,我们可以捕捉到非常广域的信号,但问题是,背景噪音太庞杂了,简首就像在雷声里分辨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叶志军的呼吸停了一拍。
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这不正是笑笑当初跟他形容“洞察者”原型机时,用过的比喻吗?
他脸上依旧是那副冷硬的军人面孔,甚至透出几分不耐烦。
苏婉一边观察他的反应,一边继续说:“我们参考了一些苏联专家的论文,尝试用数据模型过滤,但效果很差。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经过弱加密的间歇性信号,总是被淹没在海量的数据里。就像一群穿着伪装的幽灵,你知道他们就在那儿,却怎么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