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信件太多,也不方便往宫里带。作为全权代理的张梓若就看了一部分,简略的总结一下,写给沈明珠看。
读者们的信,综合起来就是:作者你怎么那么狠心,你怎么能把里面的人写的那么惨?你有没有心?你怎么这么无情,这么冷酷?
当女主抱着奄奄一息的灵兽崽崽在雨中哭泣的时候,我也要哭死了。我的内心,我的天空,下了三天三夜的雨。
张梓若在此处附了一首抄录的读者的诗。
然后,就是读者的另外一种反馈:女主和男主天生一对,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一举一动都甜得人心中激动,笑意连连。
他们在结局处回头相望,一定是舍不得彼此!一想到他们会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心特别激动且甜蜜。
下次,请直接点让他们在一起,让他们在天直作比翼鸟,在地直为连理枝,让他们三生三世不分离。
……
张梓若除了写关于话本的事情,还鼓励沈明珠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找找灵感。
“若是灵感缺乏,可以找其他的娘娘们说说话。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群娘娘们怎么也能够共同编写几本书了。就像潘英他们,在老大人提供的灵感下,所创作的剧本,在剧院硬生生演了三个月不重样!”
“作为回馈,我给你出一个特别实惠的方法,你可以教娘娘们知识或游戏,或者大家互相教书,就像过家家一样玩,不也很有意思吗?”
张梓若暗搓搓的鼓励沈明珠在宫中教书,最好把宫中的娘娘和小公主们都教得支楞起来!
科举开始
说是暗搓搓,其实也不大对。因为信并未封口,只是简单的折了一下——张梓若已经做好了信件进宫被检查的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梓若可谓明晃晃地鼓励沈明珠在宫中“建女校”,正大光明的摆给皇帝看。
她甚至在同一个信封里还塞了一封给皇帝的信。
在信中,她公事公办的汇报了一番学院的情况;活灵活现的描述了百姓在指导下,使用鱼塘养鸭,鱼鸭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的进展,并提出,鱼鸭结合,以及稻田鱼鸭共同养殖的生态模式可以在南方推广。
皇帝看得暗暗点头,这种有利于民生,一举多得的模式,确实应该进行推广。他继续往下读。
张梓若写信的内容陡然一变,说起百姓养的鱼有多么大,鸭子有多大多肥,说她亲自烤了一只鸭子,但因为当时材料不全,烤出来的味道也不好吃。
二皇子也亲手烤了一只鸭子,想孝敬皇帝,但是手生给烤焦了,没好意思往宫里带。
他们只好和百姓一起消灭了这两只烤鸭。张梓若恳求皇帝,让二皇子出宫时,带一点宫廷御膳坊的调料,以及适合搭配的食材。
她保证,下次一定教二皇子烤一只色香味俱全的烤鸭,献给皇帝。让皇帝在品鉴百姓致富成果的时候,享受天伦之乐。
皇帝:“……”
他没好气的哼了一声,一目十行的把后面的内容看完,至于什么处理公务和学习都要劳逸结合的事情,他也就看看。
反正那些休闲的书籍是不可能给老四看的,他当爹的倒是可以先瞧一瞧,为老四把把关。
他让宫人把书信、部分书籍和全部的银两——就是沈明珠的稿酬,一并拿给沈明珠。
……
科举开始,学院中陡然冷清了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们在学院中跑动嬉闹,无忧无虑的玩耍。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参考的学子们有回来发奋苦读的,有心态越来越稳,继续努力的。
科举考试从县试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二月,各地举子纷纷赴京参加会试。
张梓若在河湾村教导的何乐、吕立等人,还有原河湾村的夫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特产来到了京城,将他们和乡亲们的心意一并送给张梓若。
张梓若见他们来高兴不已,大家伙儿和食堂的大厨们聚在一起,好好的吃了一顿,热火朝天的叙旧!
张梓若问何乐,“方远等人哪里去了?可是这次没考好?”
何乐摇头笑道:“不是没考好,方远他媳妇于嫣生了一对儿双胞胎,方远整天照顾于嫣,逗孩子,根本就没心思学习。我们好不容易见面,他三句不离他怀里的孩子。他还让王承帮忙画了一幅画像,托我带给您。我一并放在书箱里,您回去后可以看看。”
说起王承,其他学生、夫子们都笑言,“王承现在可不得了了!请他画一幅画要排许久的队!”
“他收了不少徒弟,一般的画作请求都直接推给了徒弟。他现在可逍遥了!每日摸着智慧的脑门在外闲逛赏景,兴致来了,就带上画具,在街边,或者田野,或河边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