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平安镇苏棠见过,这会儿已经没了印象的某个有钱人家子弟的管家也在给陆静渊做事。
因为在那位富贵人家眼中毫不起眼的管家相助之下,某些个证据陆静渊拿到手的简直不要太容易,于是在雍州时黄文昭被收拾了之后,江阴黄家也落入了陆静渊毂中。
再有陆静渊这一手的出其不意,从下而上……
收获满满。
在先皇下葬,新皇登基后的大朝会上,竟没有官员再弄出丁点儿的乱子。
起兵,不敢。
有镇国公府在。
文奏,也不敢。
说不准就会被三司的人连家底都给抄了。
要不然,就算了?
……
新帝悦,封大理寺寺丞陆静渊为大理寺少卿,原大理寺少卿为刑部侍郎。
大理寺少卿官居四品。
历来进士,哪怕是状元也要熬练上数年才能升至五品,只因四五品之间就是天壤之别。
寻常进士若无拿的出的政绩怕是一辈子都升不到四品,可这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从独占鳌头到官居四品,竟是连一年都不到。
圣心何堪偏颇到如此地步!
众官员纷纷上奏。
大乾立朝以来从未有过。
此例一开,日后朝堂不稳。
何堪以圣心偏颇为官之升例分,陛下始登极,当遵循祖例。
尽数谏言皆在公心。
新帝一概不理会。
见状,有些人不再上折子,有些人再接再厉,无论如何也要要朝廷知道自己的一片殷殷报国之公心。
终于皇帝开口:“你们不知道他的父亲是怎么去世的?要朕再说一遍?”
“臣不知。”有臣子梗着脖子大喝。
其他的臣子则是连忙拉住这位,你一言我一语的让他不要再说了,就这样吧~
毕竟这位连中三元的大理寺少卿自入职大理寺后也是为朝廷办理了不少大案要案,年纪轻轻的又是只剩下孤身一人,先帝和陛下对他偏心一些也是情理之中。
多少都点了“大案要案”的字眼。
这就已经查了不知道多少家的底细了,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逼得皇帝再查下去,这一朝臣大概会是大乾朝中换的最快的一朝。
最终那些臣子也只能闭上嘴。
“……他们也是一心为了朝廷的忠臣。”苏棠感慨。
“忠臣是,但是不是为了朝廷就未必。”陆静渊道。
“为何?”苏棠问。
陆静渊道:“方先生说若是孑然一身无牵无挂,或许是真的会为朝廷不惜己身,可若已有了家业有了子嗣亲朋难免不会有所牵扯,尤其是到了一品大员之位的官阁老,哪个不是七窍玲珑心?或为名或为利,总归不会是为天下大公。”
苏棠脑中闪过几张她那个年代曾经熟悉的面孔,不置可否。
陆静渊似有所觉,道:“或许也会有,但屈指可数。”
“所以方先生才执意不肯入仕?”苏棠问。
陆静渊摇头:“这我就不知了,不过这些时日方先生过的很是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