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片掉肉身上多余的肥膘,将其切成长条,放到加满凉清水的盆里浸泡。
“端两个蒸笼来。”柳金枝招呼两个跑腿的丫头。
那两个丫头生的手大脚大,干活十分利落,不一会儿就从膳房里头翻找出一只三层加盖的大蒸笼,两人合力架在了喷火似的燃烧的灶眼上。
柳金枝取下盖子,将水盆放入蒸笼的最上头。
这一步就是要借助滚烫的蒸汽把猪肉蒸到化掉。
但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即使是放在最顶层,也需要足足一个时辰。
在这个过程中,柳金枝让一个管火丫头看着火,自己去库房里头翻出了条干净纱布,以及各色调料一麻袋,都提到膳房来。
宋朝人做鱼冻是很有一手的,他们在将肉蒸化之后,可以通过撇去脂肪的多少,来控制皮冻水晶脍的透明程度。
脂肪撇的越多,水晶脍就越晶莹剔透。
如果想要追求如水晶般毫无杂质的透亮模样,就将脂肪全部撇去。
若把一道水晶脍做到极致,据说可以媲美稀世水晶,光泽万丈,莹润无比,好似涎玉沫珠。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夸张说法。
柳金枝在钻研宋代美食食谱之后,认为如果水晶脍能做到如素海蜇皮一般剔透明亮,就已经能算最好的水晶脍了。
在反复往锅中加了三道水后,一个时辰已过。
两个烧火丫头把蒸笼盖子打开,合力搬出水盆。
那水盆已经被蒸的滚烫无比,甫一拿出,就在春寒料峭时节吞吐着大量白色滚烟蒸汽,模糊人的视线。
一众丫头赶忙拿手去扇。
拨开浓雾,方才见水盆里头的猪皮大部分都已化尽,成了半清不浑的肉汤,还剩下一些怎么也蒸不化的老皮,尚且或浮或沉埋在肉汤之中。
柳金枝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网孔细密小巧的铁笊篱,将这些老皮碎肉全部捞出来扔掉。
再将整水盆的肉汤端起来,倾
倒入第三口灶眼上架着的铁锅当中。
这回就不用大火烹煮了,只需小火慢炖。
一边炖,一边再用小铁笊篱将时不时顺着滚烫水泡冒出头的杂质捞出、扔掉。
如此重复这个过程大约半个时辰,就可以停火。
这时候肉汤虽然彻底没有了杂质,可依旧浑浊。
于是柳金枝让那两个烧火丫头连同自己一起端起铁锅,将锅内肉汤倒入早就布置好的细纱布中过滤。
过滤过的汤汁顺着细纱布流入洗干净的水盆中。
等到铁锅内的最后一滴肉汤也倒完,白净的纱布上已经停留了一层看起来肉渣不像肉渣,黏黏腻腻的褐色肉泥状的东西。
这些就是被过滤掉的猪肉脂肪。
水盆里的肉汤已经变的干净清澈了。
这时候,柳金枝叫丫头把她要的,一口青花瓷底的亮堂瓷盘拿过来,将水盆里的肉汤倒入瓷盘之中,任由它自然冷却。
若是天气稍微暖和的时候,这般冷却时间差不多要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