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曾跟凶手擦肩而过,那就是一个人。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理性分析:有利可图的犯罪,更容易发展为【团伙】。为了残杀而残杀的凶手,大多独自作案。他们信不过其他人,想要找到同样的心理变态也不容易。
当然,可能性再小他也认真考虑过。如吴青夫妇、或者吴青单人,都在他的嫌疑名单中。但因为砸石头这种手法,又降低了两人作案的可能性。
要么,凶手是施亿那样的存在。所以有非人的速度也很合理。
这似乎比【凶手不只一人】的可能性更低。
连陈叔那样的老刑警,都不信什么超自然力量。而秦闻也认为,世界仍是合理的,是施亿比较特殊。
但秦闻忽然又想到了十五年前那个案子。他父亲拨打报警电话时那如同胡言乱语般的证词……
如果、那不是胡言乱语呢?
秦闻的心跳在加速。
他先按下了自己心中的疑虑,继续将现成的线索收集起来:商业街的工作人员与酒店的人一起将他们三人送回来,这时候也该问问他们本来想去问的事情了。
而按照店员的说法:他们没看到关鹏在跟踪谁。起码不存在跟他前后脚产生消费的嫌疑人。
如果被跟踪者没有在商业街消费,只是经过商业街,那他们就不确定了,因为那时候雨太大,距离远了根本看不清。
“你们一定要说的话,他好像是有一直盯着山林的方向。他还往那边走过去过,但又折返回来了,我问他是不是想进山,他就笑了笑说太难走了。然后他就老老实实地坐在店里了。”
大家听得有点愣,“意思是……凶手在这种天气去爬山了?”
“甭管是去爬山还是干啥的,今天早上谁出去过?”
众人面面相觑,不想承认。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没必要。因为这个筛选条件太宽泛,筛选出来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酒店里面太闷,我出去走了两步,没走远】
【我是拍小视频的,趁这个天气拍一点素材】
【我去观景台上溜达了一下】
……
没人承认自己去了山林里面,“疯了才会这么做。”但只是在门口转悠的话,很多人都出去过。
要是按照这个条件来筛人,他们之前的推证都白瞎了。
大家暂且放下了这个思路,将重点转向了不久前写下的纸条线索。
【306的客人上次带来的女伴不是这次这个!】
【经理将后厨开放给老客通行,搞得后厨这边有点乱糟糟的。我怀疑有人偷偷脱离了岗位】
……
太多有用没用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很考验信息整合能力。
很多人已经被绕晕了,但也有一部分人会抓住自己想抓住的线索:编辑的那张纸条被挑了出来。
上面写着的,就是今早施亿在四楼转悠的疑点。
“施亿,你怎么知道李彬会被攻击?”有人突然问。
“女人的第六感。”施亿一脸认真地回答。
众人沉默:这是什么鬼答案啊!
不是他们不信任施亿,而是秦闻施亿两人一直在一部分人的怀疑名单上。一点二十到两点零五是秦闻推断的作案时间。但假如时间再提前一点,秦闻施亿就是板上钉钉的凶手!
这一切,都是他们洗清自己的嫌疑搞出来的把戏。
一楼这么多人,来不及救李彬,施亿一个呆在五楼的人,正好赶到救援,你说这合理么?她将人救下,那大家自然会忽略她的嫌疑。
但结合责编的纸条,这家伙身上果然疑点重重!
李彬被施亿救下,下意识地维护她,“如果她是凶手,挥刀砍我的人是谁?这不合理!”
然而,大家也没放过李彬。
“如果你、秦闻、关鹏有利益纠葛的话,合伙害人的可能性也存在。”